【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5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所得效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1 10:2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所得效果

 

假定其他情況不變,當一種貨品之價格發生變動,消費者對該貨品之需要量將隨之發生變動。

 

茲以X與Y兩種貨品之購買為例說明之。

 

當X物之價格下跌,而其他情況(主要是指Y物之價格及消費者之貨幣所得)維持不變時,消費者對X物之需要量將因以下兩種情況而發生變動:一、X物價格之下跌將導致消費者真實所得之增加(即定額貨幣所得的購買力之增加),並進而促使消費者對該貨品之需要量發生變動;

 

若該貨品為正常財貨時,則增加其需要量;

 

若該貨品為劣等財貨時,則減少其需要量,此種現象稱為價格變動的所得效果(IncomeEffectofthePriceChange)。

 

二、X物價格下跌之後,相對於Y物,X物變成比較便宜的貨品,故消費者乃以X物代替Y物之消費,而使X物之需要量增加,此種現象稱為價格變動的替代果(SubstitutionEffectofthePriceChange)。

 

經濟學者席克斯(J.R.Hicks)及史勒斯基(E.E.Slutsky)均曾藉助無差異曲線之概念,以探討價格變動的所得效果及替代效果。

 

我們將先介紹席克斯之分析法,然後再探討史勒斯基之分析法。

 

假定圖1中的E1點代表消費者原來的均衡點。

 

當X物價格下跌之後,預算線乃由〈方程式1〉移至〈方程式2〉,消費者之均衡點隨之由E1點移至E3點。

 

我們可以看出,X物價格之下跌所導致的總價格效果(TotalPriceEffect)(即X物需要量之總增量)為X1X3。

 

該總價格效果是由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及所得效果兩者所構成。

 

為衡量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之大小,我們首先須將X物價格下跌所引起的真實所得之增加予以剔除。

 

至於剔除的方法,根據席克斯之見解是抽掉消費者之一部分貨幣所得(如圖1中AA'距離),使剩餘的貨幣所得剛好足以促使消費者回復價格下跌之前的滿足水準。

 

就圖1而言,在價格下跌之前,消費者之滿足水準為無差異曲線I1所示,價格下跌之後則升高為I2。

 

今為剔除價格下跌所導致的真實所得之增量,席克斯認為必須讓預算線〈方程式2〉朝原點的方向平行移動,直到該「受補償的」預算線(“Compensated”BudgetLine)與無差異曲線I1相切時才停止繼續移動。

 

假定此「受補償的」預算線的位置為〈方程式3〉,而均衡點的位置為E2點,則E1點與E2點位於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這表示E1點與E2點所代表的滿足程度相同。

 

此外E1點與E2點分別位於預算線〈方程式1〉與受補償的預算線〈方程式3〉上,這表示倘若X價格之下跌並不導致真實所得之增加,則消費者基於相對價格貴賤之考慮,將以E2點之貨品組合來取代E1點之貨品組合。

 

這即是說消費者將以X1X2之X物來取代Y1Y2之Y物。

 

因此,X1X2乃被稱為X物價格下跌之替代效果。

 

〈見圖1〉。

 

其次,我們將原先抽掉的那一部分貨幣所得(補償變量)歸還消費者。

 

經過這個程序之後,消費者之預算線乃由〈方程式3〉回復到〈方程式2〉,均衡點則由E2點移回E3點。

 

〈方程式2〉與〈方程式3〉相平行,這表示X、Y兩種貨品的相對價格比率並沒改變。

 

既然如此,〈方程式3〉之移至〈方程式2〉,不但代表貨幣所得之增加而且也代表真實所得之增加。

 

由該真實所得之增加所導致的X物需要量之增量為X2X3,此即X物價格下跌之所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當預算線由〈方程式3〉移至〈方程式2〉時,X物之需要量隨之增加,這表示X物為正常財貨。

 

由以上之說明可知:當一種貨品為正常財貨時,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因朝同一方向變動而相互補充。

 

圖1顯示:當X物之價格下跌時,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均促使X物之需要量增加。

 

反過來說,當X物之價格上漲時,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均促使X物之需要量減少。

 

換句話說,祇要X物為正常財貨,則消費者對貨品之需要將受需要律所支配。

 

假定一種貨品為劣等財貨時,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將朝相反方向變動而相互抵銷。

 

觀察圖2可知:當X物價格下跌之後,替代效果將促使X物之需要量增加X1X2,但所得效果則促使X物之需要量減少X2X3。

 

就圖2的情況而言,由於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較所得效果為大(亦即X1X2>X2X3),故X物價格下跌之後,X物之需要量仍然隨之增加。

 

這表示儘管某種貨品為劣等財貨,祇要其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則消費者對該貨品之需要仍受需要律所支配。

 

〈見圖2〉最後尚有一種極為罕見的情況,即某些劣等財貨價格變動的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致使該貨品之需要量與其價格呈同方向變動。

 

這類特殊的情況首先由季棻爵士(SirR.Giffen)所提出,該貨品乃被稱為季棻財貨(GiffenGoods)。

 

觀察圖3可知:當X物價格下跌之後,替代效果將促使X物之需要量增加X1X2,但所得效果卻促使X物之需要量減少X2X3。

 

由於所得效果較替代效果為大(亦即X2X3>X1X2),故X物價格下跌之後,X物之需要量乃隨之減少。

 

這表示當一種貨品為季棻財貨時,消費者對該貨品之需要乃不受需要律所支配。

 

理論上,季棻財貨之需要固然為需要律之例外,但我們由以上之分析當不難理解到,這種季棻反論(Giffen’sParadox)事實上不多見,因為一種貨品的價格變動所產生的所得效果通常均較其替代效果為小。

 

〈見圖3〉史勒斯基對剔除真實所得變動所採取之觀點與席克斯不同。

 

他認為當一種貨品價格下跌之後,為維持消費者原來的明顯真實所得(ApparentRealIncome)水準,我們必須抽掉浪費者之一部分貨幣所得,使剩餘的貨幣所得剛好能夠在新的價格之下,買到價格下跌之前的需要量。

 

就圖4而言,當X物之價格下跌後,預算線乃由原來的〈方程式1〉移至〈方程式2〉,均衡點亦由原來的E1點移至E3點。

 

為剔除X物價格下跌所引起的真實所得之增加,我們必須將預算線由〈方程式2〉平行移到與原來均衡點E1點相交之地步,亦即移到〈方程式3〉之位置。

 

預算線〈方程式3〉與無差異曲線I2之切點E2點,即是X物價下跌但真實所得維持不變時的均衡點。

 

觀察該圖可知:由E1點移至E2點所引起的X物增量,X1X2,即是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同時由E2點移至E3點所引起的X物增量,X2X3,即是價格變動的所得效果。

 

〈見圖4〉(林炳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1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3:29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