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業化學】 農業化學(簡稱農化),可分成一百年前、西元一九七○年以前和一九七○年以後三個時期來說明。
第一期:農化起源為一百年前之歐洲,其對象為一、植物生產方面,包括肥料學或植物營養學及土壤學。
二、動物生產方面,有水產和家畜,包括營養學及動物生理學。
三、農產物利用,包括食品化學、醱酵學及農產製造學。
對以上三方面,自始即涵蓋了微生物之作用,例如土壤腐殖質(Humus)之形成,腸內微生物之作用,以及農產物之微生物利用。
簡單地說,此期間內農化所關係的是以化學為手段來研究農業生產前之士地改良及收穫以後之利用為主,以提高單位面積之價值。
過去有些著重於有機化學及生物學,有些著重於物理化學做為適當指標研究土壤或農產物所導出的改進法或利用法,也可以說農業化學是擴散方程式之邊際條件(BoundaryCondition)以作物、土攘、農、畜水產學家帶入之某些條件,所求出來的事物。
第二期:農化慢慢分業,以美國過去具有農業化學系的威斯康辛大學之制度來說,一九三九年分成土壤、微生物、食品工業及生物化學等四系,日本方面則有食品工學獨立於農化之外成單獨一科(即我國之系)之趨勢。
在另一方面,農業化學因為研究對象之量:由小變大,無論植物生產、動物生產、農產物利用、微生物利用,由原來實驗室或家庭規模發展到大規模,兼又配合其他行業之專業化,引出在廢物利用及能源節省方面之應用課題,以及生化或生物工程方面在一九六○年左右開始迅速發展,使農化包含了以下各分項:一、基礎方面:生化學、天然物化學、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等。
二、植物方面:營養學、肥料學、農藥學、農產物加工學等。
三、動物方面:營養學、食糧學、飼料學、水畜產加工學、酪農學等。
四、微生物方面:應用微生物學、醱酵學、微生物生態學、土壤微生物學、酪農微生物學等。
五、礦物方面:土壤學、肥料學、有機物生成學(土壤生成論)、公害論等。
六、工程方面:生物技術、生化工程、加工經濟學、食品工程學等。
七、環境及生活科技方面:環境化學、添加物學、食品安全等。
很明顯的,微生物在以上各方面扮演重要腳色。
第三期:一九七○年初期,微生物分子遺傳演變成微生物本身及其他生物之遺傳工程,而以前農化分業性色彩逐漸消褪而回復綜合性之一面,如是在生物技術名稱之前,農化一詞本身慢慢變淡。
同時由於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農產物之集中處理,使大家重視食品工廠之良好操作規範(GMP,GoodManufacturerPractice)及臨界控制點之危險度分析(HACCP,HazardAnalysisofCriticalPaint),使毒性物質及危害性微生物得以控制,這也表現在食品工廠之?
生構造和能源節省及資源再利用。
此外,對我國科技人員之培養來說,在農學院各部門之化學基礎未普遍化的歷史背景下,以化學做為手段以進行綜合性農化或生物技術之訓練,似仍為一種需要。
(王西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