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道德教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1 08:0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1 08:5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施教的立場說,乃是依據一般道德的規範,運用各種教導的方法,培養受教者具有善良品格和行為的一項教育工作。

 

就受教的立場說,乃是從學習的生活中,獲得明確的道德意識,能?

 

判別一切行為的正邪善惡,並進而表現良好品德的一種教育。

 

「道德教育乃是對於一般人為了修己善群適應生活而實施感化陶冶的一套教育方法和設施。」

 

更詳細的闡明,便應有如下的認知:第一、道德教育是以身心發育正常的兒童、青年以至成人為對象。

 

第二、道德教育的實施,應重視感化與陶冶,而非使用強制的壓力。

 

第三、道德教育的目標,宜特重群體的關係,個人的修養亦係以群體為基礎。

 

第四、道德教育為人類改善生活的一種工具,常常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革新其內容。

 

一、道德教育在整體教育中的地位(一)智育與德育:現代教育注重德智體群美五育平衡的發展,由於民族傳統和社會情況的轉變,對於五育的實施,很難密切配合。

 

我國教育思想,特重倫理修養,四書五經是我們傳統的教材,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先賢將知識與道德融為一體,對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視。

 

但自從西方新教育傳到中國以後,智育和德育開始分家,學校教育的內容,大多偏重於灌輸知識和技能。

 

智育由此畸形的發達,德育逐漸的衰頹,智識分子的氣節操守,日趨下游,此種重知識、輕德性的潮流,幾已為世界普遍的趨勢。

 

只有科學知識接受道德良心的約束,世界前途才可放射幸福的光芒。

 

(二)體育與德育:由於現代醫藥、保健、生理、衛生各項知識的發達,人類對於身體的養護和鍛鍊,均已日趨進步。

 

體育在教育設施中頗受重視。

 

尤以現代各國利用體育技能競賽增進國際地位的心理日益滋長,提倡體育風氣更為普遍。

 

倘能恰當運用在教育實施方面,注意兒童青年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發展與互相協調,使身心逐漸趨於成熟,奠定體育與德育並重的基礎,不失為良好教育的正軌。

 

倘若各級教育只重視身體鍛鍊而忽略性情陶冶,只企求肌肉發達而不知變化氣質,只講求體育競技而放棄運動品德,將會走向畸形發展的左道。

 

(三)群育與德育:社會愈進步,人與人間接觸的關係愈趨於複雜。

 

群性的發展在教育實施中也日顯其重要。

 

我國已轉型到工商業社會,人群的關係逐漸增進,因而團體生活,群眾福利,公共道德,公民訓練等,已為大家所熟悉和重視。

 

使群育和德育的關係,日益接近。

 

我國以往的道德陶冶,特重慎獨和修身,較之西方偏於公共道德的觀點,更能把握身心修養的重心。

 

尤其儒家所講求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指示從個人修養以至福國利民循序發展的過程,實為今後教育上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

 

(四)美育與德育:美育,即是美化人生的教育。

 

利用各種藝術的素材,透過教導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者的情操,將人生加以美化。

 

因而音樂、繪畫、雕塑、舞蹈等都成為學校推行美育的教材。

 

美育更可融化智育成靈秀之美,融化體育成壯健之美,融化群育成和諸之美,融化德育成質樸之美,將德、智、體、群、美匯合於一爐,也就是四育之外,增加美育一項,使教育的功能更為美滿。

 

至於談到美育和德育的關係,我國素以禮樂施教,即是將美育和德育加以融合。

 

蔡元培先生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也是認為美育具有宗教感化的力量,與德育配合,更能發揮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實施(一)道德教育與家庭養育:先總統蔣公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中,對於養育曾作多方面的指示。

 

於習慣上,主要是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的供應,身心成長的看護,品性習慣的教養。

 

至於智識技能的傳授,多半委之於學校和教師,尤其子女幼年在家庭中最需要教導的,便是一般生活習慣和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

 

我國以往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多由父母教導,這些多與德育有關,所以養育可說是德育實施的前奏。

 

(二)道德教育與學校訓育:訓育,係指學校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的輔導,優良品格的陶冶,健康身心的指引,以及不良行為的矯正等,屬於學校教育專用的名詞,也是教師在傳授智能以外的一項重要工作,與德育具有極密切的關係。

 

現代的學校教育,已將智能和品德畫分,一般教師只負智能教學的責任,至於品德的培育,則由少數導師和訓導人員來承擔。

 

(三)道德教育與社會化育: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化育的意義,對自然說,便是化育萬物;

 

對社會說,便是化民成俗。

 

使社會大眾,在自由開放的民主政治下,培養出良風美俗。

 

萬物在自然生態之下,順利的生長發育,構成錦繡的世界,而且各得其所,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也就是呈現安和樂利社會教化的極致。

 

(龔寶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8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9 07:24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