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萬里長城】 長城蓋始於防、垣、砦、城之發展,作生命與經濟文化之保障。
春秋戰國,並築以為互防。
趙武靈王(西元前三○○年)為保障新得領土,自代(山西東北境)並陰山築至高闕(綏遠狼山西北)。
稍後,燕亦自造陽(察哈爾萬全境)展築至遼東(韓國平壤境),轉互防為防胡。
秦始皇統一六國,聯貫燕趙長城而加以增修,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長萬餘里。
二千年來,歷代屢加增修、線路一再變更。
其著者:漢武撻伐匈奴,繕秦故塞以為前進基地。
易消極的保守的拒胡長城,而為積極的進取的滅胡之用。
更增築河西長城(前一○一),從令居(甘肅永登)而西,經酒泉至玉門關,起亭障達鹽澤(新疆羅布泊)-作古代農牧文化的分野。
五百年後(西元四二三~四四六年),北魏築長川及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赤城(察哈爾今縣),西至五原(綏遠安北縣),長城從此南縮,已非秦漢之舊。
北齊(五五六~五六五)築河海長城-西自山西保德,東至渤海,又築重城,大體即今所謂外長城、內長城也。
隋開皇五年(五八五),西自寧夏靈武,經陝西靖邊,東至於河,橫截套口。
棄套內外,不因河為固,去秦漢長城更遠矣。
今之長城,乃明代之偉績。
約就舊址增高加厚,甃以石。
洪武中(一三八一),築山海關,據燕山西至居庸關。
永樂間(一四二三),又展築至偏頭關,大體即北齊所築外城與內城之基址。
正統至成化初(一四三六~一四六七),又就隋橫截套口改建。
其後復循漢河西長城遺址,築蘭州至嘉峪關。
迄萬曆初年(一五八五),猶屢加修築。
為時二百年,築城萬餘里,橫貫九省,兩越大河。
平均高三丈,寬一丈五,城上可駢騁五騎。
城牆外面設口,山脊高處或轉彎的險要地段,築敵樓、堡壘、烽火臺,互為呼應,設計極其周密。
其居高險,在國防戰略上,既可以限戎馬之足,又可以掩護屯集軍需而為進取之藉。
或謂世界上任何工程,都不能與之媲美。
即使將南京城、北京城、羅馬城、亞歷山大城總合起來,亦不及其工程之艱鉅,氣魄之雄偉。
如果將長城的土,改建成高一丈五,厚三尺的長堤,足可環繞地球一周。
只有它,從月球上可見到唯一的偉大建築。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