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雲南戲】 雲南戲,簡稱滇戲或滇劇,流行於昆明、大理、保山、箇舊、宜良,蒙自等地。
昆明老郎宮興建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七),徽班的抵達雲南,約在這一年,或者更早一兩年。
徽班是以皮黃為主之戲班,雲南戲既由徽班發展起來,自是屬於皮黃之系統。
其後,至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前後,四川玉成班至雲南演唱,因雲南人不喜聽四川高腔,以致入不敷出,無法維持生活,乃改學滇戲,並進而加入滇劇團演出。
由於四川伶人之投入滇戲演出,遂促成滇戲之發展。
在此過度期間,四川伶人雖然學習滇劇唱腔,但在演出身段動作上,必然對滇戲有所改進,故能使之壯大。
由此可見,雲南戲亦頗受川劇之影響。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滇戲名伶李少伯、鄭文齋初遊北京,留京二年,潛心觀摩皮黃之演出,及返雲南,則盡取皮黃之優點而改良滇戲之演出,頗受當地人士歡迎。
未幾,上海、北京兩地之皮黃戲班,亦先後抵達雲南,益促成滇戲之皮黃化。
民國以來,雲南戲仍能維持清代末期的局面,既未衰落,亦無進一步之發展。
至民國二十九年,雲南戲名鬚生栗成之,於老郎官創立戲劇學校,招收學生施以訓練,期對雲南戲之人才培植有所貢獻,惟以時局影響,未幾即宣告停辦。
雲南戲的劇目,大多與皮黃相同,有所謂四大本和三富貴圖。
四大本,即春秋配、梅影雪、花鈿錯、梵王宮。
三富貴圖,即大富貴姬光走國、中富貴路遙知馬力、小富貴少華山。
以數字排列的劇目,則有一捧雪、二度梅、三狀元、四進士、五桂緣、六月雪、七星劍、八珠湯、九蓮燈、十美圖。
雲南戲的角色分為十類,即生、旦、老旦、小旦、武小生、淨、丑、外、末、雜。
名演員,在生角方面,有李少伯、陳玉貴、栗成之等,他們多長於表演的特殊技術,如甩髮、翅子功、變臉等。
在青衣方面,則有李瑞蘭等。
雲南尚有一種花燈戲,因早年都在正月十五燈節前後演出,故名。
較著名者,有昆明花燈與玉溪花燈。
此二者已由早期的歌舞形式改進為戲劇的形式,在內容方面,亦吸收其他劇種的故事,因而漸漸受人重視,成為較具規模的大戲。
(鄧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