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學】 經濟一詞,溯源自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Oikonomike,意思是指記載家政管理與農場實務。
到西元一七五七年,史圖阿特(JamesSteuart)才把這個希臘文翻成為英文Economy。
迨至一八九○年,馬歇爾(AlfredMarshall)把當時的政治經濟學,樹成經濟科學,從此英文的經濟學Economics,沿用至今。
而中文方面,在清末有譯成計學(如嚴復、梁啟超)、富國策(如汪鳳藻)、理財學(如陳煥章)等。
後來才從日本漢字所譯的經濟學引進,此乃取自周易經論濟天下之語;
屯卦「君子以經論」、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人類自古以來,為求生活慾望的滿足,必須覓取物資。
但由於社會上資源有限,而慾望又無窮,因而導致經濟問題的發生。
從採集、遊牧、農業以自給自足的形態時,經濟問題較為單純。
到了工、商業時代即經濟問題愈演愈複雜。
歐洲自從十五世紀後,有所謂重商主義特別加速貿易交換行為的發展,接著有重農學派注重生產、消費與分配問題。
到一七七六年,亞當斯密士(AdamSmith)著國富論一書出版,釐訂一分析系統,打下近世經濟學的基礎。
後經李嘉圖(DavidRicardo)、米爾(J.S.Mill)等人加以闡述,形成了古典學派(ClassicalSchool),經濟學的章節大致可分消費、生產、交易、分配,亦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思想繪出輪廓。
因英國產業革命成功,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各國急起直追,到十九世紀一八二五年代之後,經濟恐慌不斷地發生,社會問題接踵而來,即經濟思潮澎湃,激起經濟學分出兩大主流。
一是沿承古典學派經邊際效用革命,之後由馬歇爾(A.Marshall)承接的新古典學派,著有經濟學原理,為近代經濟學之範本。
同時在歐洲大陸因研究比重互異,有奧國的維也納學派,瑞士的洛桑學派,乃至於德國有歷史學派,美國有制度學派。
一是與古典學派相左約馬克斯學派,走社會主義路線。
到一九三○年代,為應付世界經濟大恐慌,凱恩斯(J.M.Keynes)在經濟政策上又一大突破,使經濟學研究步入本世紀五十年代的新紀元。
綜上所述,自古至今經濟學的方法論,其演變可概括分述如下:一、古代、中世的經濟行為的尺度以當為(WhatOughttoBe)的道德律為準繩。
就是以規範經濟學(NormativeEconomics)所涵蓋一切。
二、近世重商主義,以富國為目的。
重視可行性,以技術(Know-how)來拓展財富,乃屬於技藝(Art)之追求。
三、重農學派與古典學派才開始分析存在(WhatIs)的問題。
亦即實證經濟學(PositiveEconomics)之建立。
四.馬克斯(K.H.Mart)以唯物辯證法來研究「歷史的發展法則」,認為WhatIs=WhatOughtNottoBe而成為Know-how之追求問題。
五、新古典學派利用數學的假設-演繹法,說明了WhatIs=WhatOughttoBe的問題。
六、凱恩斯(J.M.Keynes)革命,又打破了WhatIs=WhatOughttoBe,而對古典學派的總體分析及重商主義的政策,加以復活,成為實證科學與技藝技術的結合。
經濟學是一種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
因社會現象、人的行為千變萬化,僅能借用科學方法,對經濟現象加以研究,分別畫出經濟理論、經濟法則、經濟模型。
現代科學方法,統計、數學,乃至科技電腦的普遍使用。
故經濟學借用數理分析亦日益增廣,數量化分析亦較為捷便。
此乃今後的趨向。
但為對經濟現象個別與整體便於掌握,現代經濟學通常畫分為: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與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進而對各行各業的經濟分析,而有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
因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而達致富的科學,故在商業社會中,包括的範圍甚廣。
(吳永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