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準備金】 銀行在其資產經營中,既不能過分偏向收入,多少必須以安全及流動性為其考慮重點,這種現象表現在一旦發生資金需要,銀行當局必須在某時間內以某種成本籌得若干金額的資金,這種籌措資金能力通稱為「銀行流動性」,表現這種銀行流動性的則是銀行資產中的各種流動性較大的資產。
大體上說,它係由兩部分所構成:其一是現金資產,又稱第一準備金;
其二是第二準備金。
第一準備金,係指銀行的資產中,能立即而無損失地取得現金資產的部分,其主要構成為庫存現金、待收票據、在中央銀行及其他銀行的存款。
惟此項保有金額究竟多大,大抵受:一、銀行存款額;
二、銀行存戶性質;
三、季節性經濟活動的消長等因素的影響。
要言之,第一準備金的大小主要決定於該銀行每日存款之存入及提出的流量,以及中央銀行法定準備率的高低及其調整。
大體上說,第一準備金只有一部分合乎貨幣當局的準備金要求,此部分稱為實際準備金。
實際準備金與法定存款準備金間的差額,稱為超額準備金。
若實際準備金大於法定準備金,則有正的超額準備金,反之,則有負的超額準備金。
自超額準備金中扣除商業銀行獲自中央銀行的借入款,則稱為自由準備金。
此二種準備金較第一準備金能更正確地反映貨幣市場情勢,為良好的貨幣政策指標。
第二準備金,原只不過是銀行內部資產經營的分析工具。
西一九六○年代以後各國貨幣當局鑑於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關係存戶的利益及金融的安定,對銀行現金資產及一般流動性資產方開始加以管制。
第二準備金與其說是法令上的概念,不如是說分析工具或概念。
我們不但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看不到第二準備金的名詞,而且也不易將它與銀行所保有的其他營利性資產作一區別。
第二準備金有兩個主要特性,第一是要具有迅捷的變現性,第二是要有較少的損益性。
不過,由於具有這兩項特性的金融資產常是契約利率與期限都固定不變。
在貨幣市場利率變動之際,期限較短的金融資產,其市場價格變動較輕微,期限較長者,市場價格變動較巨。
因此,期限短有時亦成為第二準備金的第三個特性。
第二準備金中國庫券最重要,尤其是三個月期的國庫券更佳。
(湯慶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