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新聞●衛星傳播】 隨著人類傳播頻率的日益增加,及傳播事業急速的擴充,傳統的有線電傳播、無線電傳播、微波傳播,都因為傳播容量有限、易受干擾、費用高昂等原因,而逐漸不能符合需要。
衛星傳播是西元一九六○年代以來最具潛力,發展最迅速的傳播新方法。
衛星傳播係利用滯留於地球大氣層以外空中的人造衛星為中繼,以傳遞地球表面各地間訊息。
人造衛星用火箭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後,距離地球表面三萬五千七百八十公里(約二萬二千三百英里)。
人造衛星位於地心至地球表面某一點延長線的高空中,與地球同步運轉,因此自地面觀察,人造衛星似停留空中一點,不稍移動。
地面電臺與人造衛星構成衛星傳播系統。
地面電臺的特徵是巨大的碟狀天線,其直徑自十英尺至一百英尺不等。
碟狀天線係做為對人造衛星發射訊號及收取人造衛星所傳播而來的訊號用。
由於人造衛星高居地球三萬餘公里上空,自人造衛星望地球,視力所及的地面,超過地球表面積三分之一,因此僅需三枚人造衛星,其傳播範圍即可涵蓋地表,構成通達各地的衛星傳播網。
人造衛星的構造,包括維持其位置的火箭引擎、維持操作動力來源的太陽電池(或核能發電機)、接收與傳播訊號的天線、電子設備及控制裝備。
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發射成功首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Sputnik),自此人類利用人造衛星做為傳播工具之努力即不斷擴大與進步。
時至今日,衛星傳播已擔負了極重要的傳播腳色。
衛星傳播功用有三大類。
第一類為點對點傳播:利用人造衛星傳達相隔遙遠,甚至大海相隔的兩地間的訊息。
此點傳播消除傳統電訊傳播易受干擾及傳播距離有限的缺點。
地面電臺與人造衛星間的訊號,由於多半係通過近乎真空的太空中,訊號甚少折射與干擾,其傳播品質高於傳統傳播。
第二類為散布式傳播:由各地面電臺經由人造衛星,同時向一個或多個地面電臺傳播與接收訊號,例如在一九六五年所創立的Orbit-A系統,至一九七二年為止,這一系統在蘇聯全境設有三十五座地面電臺,將該國全都涵蓋於一個衛星系統之中。
第三類為衛星直播系統(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簡稱DBS):此一系統為衛星傳播之最新發展方向,由人造衛星將地面電臺傳來之訊號直接播與收訊者,而不需經過地面電臺轉訊。
例如美國現有電視網必須透過人造衛星、各地面電臺、轉播站,方能將訊號送至觀眾家中。
DBS系統則可由人造衛星直接將訊號送至觀眾家中之天線,省卻多道耗費鉅資的手續。
觀眾之接收天線,類似地面電臺之碟型天線,惟具體而微。
依據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二日英國經濟學人(TheEconomist)周刊稱,未來的接收衛星訊號天線將只有一英尺直徑,價值約一百美元。
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ederalCommunicationCommissions)已於一九八二年六月批准首項DBS系統申請案,此為非實驗性DBS系統之始。
衛星傳播之訊號內容包括電傳打字、電報、傳真、電話、電視、電腦連線作業、數據傳輸等。
在衛星傳播發展之初期,透過傳統途徑傳遞訊息,遠較衛星傳播為經濟。
經過人造衛星功用不斷改善與擴張,地面收發訊號之改進與普遍設立,以及世界各地對衛星傳播擴大運用與依靠,如今衛星傳播已成為遠距離傳播之重要方式。
(許國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