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震旦大學】 清光緒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二),梁啟超、蔡元培、張元濟等先後從馬相伯司鐸(良)習拉丁文,蔡並派其所任教之南洋公學學生二十四人就讀。
馬氏乃決意自辦大學。
翌年二月,創辦震旦學院於上海徐家匯舊天文臺一小樓內,三月一日正式開課。
胡敦復、貝季眉、項驤、馬君武等皆當時學生,有遠從川、滇、晉、陝前來問業者。
初僅授哲學及拉丁文,旋由耶穌會士二人授英、法語。
馬氏自任監院,手訂章程;
學校行政由學生任之,行學生自治制。
所定課目有語文學、象數學、植物學、致知學。
時所重者為文學與科學,採歐洲名著為課本,並施行軍訓,實習打靶,聘法國軍官教習。
三十年學生人數復增,延耶穌會南從周司鐸任總教習。
時于右任避清廷通緝,自陝抵滬,以劉學裕之名入學。
三十一年(一九○五)春,馬氏養,南教總習盡改舊章,學生抗不從命,馬氏為避免師生衝突,辭職而去,震旦遂暫停辦。
于右任奉馬司鐸命,與同學葉仲裕等謀另覓新校舍,嚴復、熊師復、袁希濤等來相會,馬氏遂與彼等聯名啟事,別立新校,更名曰復旦公學。
八月正式復課,以南匯李杕司鐸總校務,然不久,大權又落外國教士手中。
三十四年(一九○八)四月,震旦學院由徐家匯遷至盧家灣呂班路,購地一百零三畝,改由韓紹康司鐸主持校務。
宣統二年(一九一○)孔明道司鐸繼任。
民國元年北京政府准予立案。
三年八月,南道煌司鐸繼任校務長,始分文學法政科、醫學科及理工科。
此後校務長屢易其人。
迄至民國十八年,擴充實驗室,改建大禮堂。
是年慶祝建校二十五周年,典禮至為隆重。
十九年,自然博物館由徐家匯遷至校內。
二十一年,聖伯多祿教堂落成,成立校董會,推馬氏為董事長,教育部准予立案,聘胡文耀為校長,至是改稱震旦大學。
民國二十六年復於蒲石路增設女子文理學院,分文學、教育、社會、家政等系。
抗戰期間,該校因位於租界,未遭日軍侵入,繼續上課。
三十六年夏,增設文學院,並改稱校本部為震旦大學第一部,以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為震旦大學第二部。
迄至三十八年上海淪陷前,該校計設四學院:法學院,下設法律學系及政治經濟學系;
理工學院,下設數理系、機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系;
醫學院,不分系,另設牙醫專修科;
文學院,下設中國文學系、拉丁文系及法國文學系。
而第二部之學系皆屬於文學院。
四十年七月,中共接收震旦,翌年七月被勒令停辦。
(桂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