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滬江大學】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北方拳亂時,美國浸信會一部分傳教士避難上海,多次集議,欲在上海設立一所浸信會大學。
三十一年(一九○五)即在上海之郊區楊樹浦興建校舍,成立大學部與神學院兩部門,初名浸信大學。
迄至宣統二年(一九一○)為創立時期,大學部由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主持,神學院由白禮昂博士(Dr.R.T.Bryan)主持。
大學部僅分文理與社會科學而已,神學院所授者則為基督教教義。
自宣統三年至民國十六年,由魏馥蘭博士(Dr.FrancisJ.White)任校長,民國二年正式命名為上海滬江大學。
在此期間,校舍擴建,沿黃埔江,綠茵遍地,風景幽雅。
且自民國九年起招收女生。
民國十七年起由中國人任校長,此即名教育家劉湛恩博士,他接任後,翌年向教育部註冊立案。
當劉校長就職時,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特別自南京前往參加盛典。
立案時已是包括有文、理、商三個學院的大學。
神學院於二十四年停辦。
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滬戰爆發,滬大遷入上海市區,在城中區商學院繼續上課。
劉校長因從事抗日工作,遭敵偽之忌,於次年四月遇刺殉難。
校務由教務長樊正康代理。
嗣與聖約翰大學、東吳大學及之江文理學院合組為華東基督教大學聯合會,聯合開辦課程,聯合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大戰爆發,整個上海淪入敵偽之手。
滬大被迫宣布停辦,由同學會改以「滬江書院」名義賡續辦理,並積極籌畫內遷。
次年二月在重慶復校,與東吳、之江兩大學合作,設立法商工學院。
滬大校董會於三十三年九月聘凌憲揚為代理校長。
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校董會在上海集會,正式聘請凌氏為校長,先在城中區商學院復課,四月遷回原址上課,添聘教授,擴充圖書儀器,設置工業化學講座(造紙、窯業、印染等),設立小型造紙工廠,以供實習。
滬大文學院,內設中文、外語、社會、政治、教育、音樂等六學系;
理學院內設生物、化學、物理等三學系及醫預料;
商學院內設工商管理、銀行、會計等三學系。
商學院第二院,且增國際貿易系。
另附設中學等。
滬大以「信義勤愛」為校訓,自創辦以來,畢業生達三千人,以在工商界、教育界服務為多。
所培植之學生,在德智體群四育方面,均能平衡發展。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滬大被迫停辦。
(桂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