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12-20 23:57 編輯
【築旅國境之南/蕭家古厝 領略緬古懷幽情】
古蹟之旅,一直以來是不少人旅人們在旅行過程尋求的目標,頗具歷史年代且紀念意義的古厝,從藝術建築、人文意涵、文化傳承,處處散發著引人懷古幽思的氣息,其所要傳遞的文創歷史意涵,反而更值得我們去領略。
雖然文物保護的步伐,往往追趕不上時代急速的轉變,但當中所賦予的價值意義,更能喚起旅人們對昔日歲月的認識與情感。
暖洋洋的金色陽光,照映著台灣南部屏東這片大地,也喚醒了寂靜的佳冬老街,穿過市區三山國王廟前的馬路,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細小的圳溝環繞著,這裡,是屏東縣佳冬鄉溝渚路,也是蕭家古厝的外圍護河。
罕見五落大厝呈現倫理尊卑觀念佔地4千多平方公尺的佳冬蕭家古厝,是由蕭家第19世祖蕭達梅,從廣東梅縣渡海來台經商致富後,在清咸豐年間,西元1860年,延聘唐山師傅仿家鄉故局的格局建造大宅第。
建築材料都由中國運來,採雙「回」字型客家圍櫳屋,無論格局或雕飾都相當講究,由於工程浩大,大宅的興建工程相當緩慢,歷經蕭氏三代傳承建造才全部完工,這座充滿傳統客家大宅院歷史建築藝術之美,同時擁有清領與日治時代建築特色。
蕭家古厝採五落五進式的圍屋格局,是台灣罕見的「五落大厝」,民國74年被內政部核定列入三級古蹟,也是十大古蹟之一;
建築特點在於空間組織的不同,內部各堂第的高度,從第一堂至第四堂,由低而高依序排列,展現出中國傳統倫理的卑尊次序,亦象徵「步步高升」的意境,五堂雖各自獨立,但是堂屋與左右橫屋間四通八達,以窗、門轉化的區隔方式,豐富不同層次組合。
日治時期,因颱風造成毀損,蕭家古厝將門面進行整修,將其改成磚造建築,並改換成巴洛克風格,利用「洗石子」工法整修第三堂的屋柱及牆面,同時也奠定了蕭家古厝目前的樣貌;
融合客家和河洛風味的建築,建材、格局均頗為講究,深具大宅院的氣勢。
經商致富蕭家地位高遠佳冬蕭家古宅院落空間庭院也極具設計巧思,庭院地坪的高低變化,由第一落起逐漸減縮,到第四落時巳是一個幾乎全部封閉的空間,使庭院具有隱私廊,但進入第五落時,又豁然闢朗,整個空間開展過程顯得層次分明,節奏有變化而不單調。
此外,蕭宅內部開窗手法形式各異,陳設則相當簡單,色彩以朱、黑為主,屋脊全為馬背型,房間門口掛竹簾等,完整呈現出高屏一帶客家住宅的特色與習慣。
座東北向西南的蕭宅,屋宅空間格局完整,層次分明,尤其前屋的水塘與竹叢更形塑出遺世獨立的特色,也展現蕭家的權力與威望,洗石子的日式山牆立面,巨大的鮑魚圖騰加上滾邊彩帶,說明了蕭家在日據時代顯赫的士紳地位,雙獅抱球的雕飾,更顯現出蕭家經商致富的成果。
說到蕭家發展史,至今近200年,最初落腳於台南,後又遷至高雄鳳山一帶,最後定居佳冬鄉,起初以釀酒為業,秉持客家人刻苦精神,逐漸累積財富,並購置大批田產,其後代更以「蕭協興號」名稱,於東港、佳冬一帶經營貿易活動、染布生意、建造粘米廠,經商有成後,開始買地建大宅院,而在佳冬鄉的富商裡,就屬蕭家最具代表性,站在蕭家古厝前,不難想像出當時豪華的氣派。
引用:http://n.yam.com/liontravel/life/20121210/201212100430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