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臺中市】 臺中市,位居臺灣中部,在臺中縣境內。
舊稱大墩,屬彰化縣藍興堡橋仔頭庄,原為土著平埔族岸裏社舊地。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該社一頭目講准開墾,至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漸多,形成一大部落,是為今日臺中市之起源。
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臺灣建省,全省設三府,於中部設臺灣府,為全省首府,轄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及埔里社一廳,以臺灣縣為首縣,於大墩附近籌建省會。
日人割據臺灣之初,稱該地為東大墩,並仿清代臺灣府之制,於中部設臺灣縣。
民國前十六年,改設臺中縣,該地改稱臺中街,臺中之名稱由是而得。
民國前十一年,廢縣置廳,今臺中市區改隸台中廳。
民國前一年,以既設之市區為基礎,擬定市區計畫。
民國九年,改定地方制度,廢廳置州,施行市制,升臺中街為臺中市,仍隸臺中州。
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以之為省轄市,畫市區為中、東、西、南、北五區。
但因轄地過小,未能具備都市條件,乃於三十六年將臺中縣馬之南屯、西屯、北屯三鄉併入,完成今日之臺中市。
臺中市面積共一六三.四三平方公里,人口約六十萬,平均每平方公里三千六百七十人。
全市計轄八區,共二百零一里。
臺中市居臺中盆地中央,四境均為臺中縣之各鄉鎮。
東有大坑山,西為大肚山,南北無山脈阻隔,中部平原地勢南傾。
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三度,年雨量約一千四百公釐。
境內河流有三:即筏子溪、旱溪、大坑溪。
市區內有綠川、柳川、龍子川、土庫等小溪穿過,點綴市容。
臺中盆地為沖積盆地,士沃地坦,農業發達,耕地面積計七千九百二十一公頃,農產品以稻米、甘藷、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為主。
市區內中小型工商業亦甚發達,並為配合臺中港航運之繁榮,目前正致力於開闢新工業區,加速工業發展。
臺中市位居臺灣西部平原中央,為臺灣南北交通要衝,自臺中港開闢後,該港成為臺中市海運門戶。
縱貫鐵路山線及縱貫公路均穿越市區。
高速公路亦在市郊西部設一交流道,故交通甚為便捷。
臺中市教育與文物鼎盛,素有文化城之譽。
市內有小學四十一所,國中十八所,高中、高職十四所,大專十三所。
名勝卓著者有臺中公園、臺中忠烈祠、寶覺寺、孔子廟等,皆為觀光遊憩勝地。
(鄧天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