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形氣】 何謂「氣」,儒道均有解說。
道家分為四層說,其一名「」,乃先天之元氣,又稱精氣,一化三清,玉清太清上清33&nowpage=1’target=’_self’>三界之神君,皆由生。
蕭子虛真人謂:「精為生根,氣為命蒂。」
施肩吾云:「氣是添年藥,心為便氣神。」
修仙之所本也。
二為「空氣」,即大化流行陰陽二氣,是名為「气」,為儒道所共認定。
三為「汽」,在天為雲氣,在地為水氣。
四為气中加米為「氣」,即「食氣」,如呼吸、血氣,是為命氣、生氣。
氣充則命充,此為後天之氣。
晉葛洪云:「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
(抱朴子)莊子言「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言人在氣中也。
呼吸吐納,氣在人中。
言因氣賦形,氣有清濁,故形有萬殊。
老子所云「物象」形也,列子所謂幻化,形也。
形而下之氣,形在則氣存,形消則氣絕。
氣又寄形,故修道者首以「長生久視」為目的,當先「煉氣」。
莊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大宗師),調息即使氣貫全身。
由足根上達於呼吸,養氣先調凡息,是名外呼吸。
養真息即煉先天之,為內呼吸。
身中有真氣、元氣,由息引動,斯有出入。
孟子云:「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又云:「持其志,勿暴其氣,」不傷元氣也。
孟子稱此為天地正氣。
曹真人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虛靜天師云:「神若出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由於「精是氣之母,神是氣之子」,煉先天之氣,是名「胎息」。
宋明理學家,程明道言「氣的一元論」,有云:「有形總是氣,無形總是道。」
以氣為天,形為地,對氣生形說:「二氣交感有偏有正,得陰陽之正氣者,化生人類,得陰陽之變者,化生草木鳥獸夷狄。」
(語錄)此與易經不同。
取義於列子、淮南子者為著。
小程子伊川云:「真元之氣,氣之所生,真元自能生氣,所出之息,所入之氣,人物之生,生於真元。」
此真元即老子之精氣也,亦即先天之「」。
張橫渠易說云:「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此天之所以參也。」
(參兩篇)此合先後天而言之。
但又云:「散殊而可象者為氣。」
以本體為「太虛」,本於道家。
他說「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太和篇)其言氣之聚散動靜,與淮南子說「清濁」生天地不同。
南宋朱熹主「理氣二元論」,以形上之無極為「理」體,形下之太極為氣體。
亦屬道家所傳,但不主精氣化萬物說。
到明人王陽明才回歸老莊道體之原位,如云:「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
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真陽之氣即真陰之氣之父。」
又云:「萬物森然時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傳習錄)歸於「道心惟微」,而持精氣化生世界說,此老子之正傳也。
總之,形為「物」象,氣為生根生元,其生能在氣化,即氣之清濁、升降、動靜、聚散所呈現之「不測」神力。
儒道合一之論,理學家信言之矣。
(黃公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