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工學●機踏車】 凡利用內燃機以汽油引擎行駛之二輪車輛稱機踏車(Motorcycle),或機器腳踏車。
嚴格而論,小輪者稱機器踏板車(MotorScooter),小輪而裝輕型引擎於經質車架上者稱機器腳踏車(MotorBycicle)。
德國人哥鐵列布,戴密勒(GottliebDaimler,西元一八三四~一九00年)原係發明內燃機之先驅,亦可能為首先設計實用機踏車之人。
他在一八八五年製造裝有氣冷式汽油引擎。
九0年代初期,法、英、美等國已生產可用之機踏車。
初期之騎機踏車者,唯有青年男女與運動員娛樂之用。
因其引擎直接連接於前後兩輪,故首先須發動引擎,並迅速躍座於車鞍上,再開車自動駛離原處。
機踏車發展成現時較易駕駛之主要階段,為將引擎置於前後兩輪中間車架上,如此方能將重心放低,並用電氣點火裝置取代舊時用火焰預熱滿裝汽油油箱之危臉方法,及採用變速箱與傳動鍊帶。
至近代機踏車多採用減輕噪音之引擎,四段變速,內部膨脹剎車,舒適座鞍,前叉架裝彈簧,及擋泥板。
若干機踏車並裝有氣冷式一至二汽缸之引擎、鋁合金引擎蓋,及其他以最小重量達到最大馬力之裝置。
歐洲製造之機踏車有裝水冷式引擎者。
在歐美亦產四汽缸引擎機踏車。
民國七十年底,我國臺灣地區有重型機車三百八十三萬三千二百九十三輛,輕型機車七十五萬八千二百五十四輛,共計四百五十九萬一千五百四十七輛。
(沙燕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