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導師教育】 導師一詞,原自佛家語,指導人入於佛道之謂。
我國古代政教合一,官師同源。
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謂:「道(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即指作官為師,均以導人進德習禮為首要。
故雖不稱導師而「師」,即具引導進修之責。
孔子講學之餘,嘗與弟子圍坐傾談,各言其志,隨機啟發,充分實踐師道在善誘善導之義。
自漢以後,凡通一經者即可為博士,置弟子員,由是世重經師而人師式微。
故韓愈師說,有師道失傳已久之歎。
今日我國學校設置導師,由教師中選聘兼任指導學生課業與行為,以協助訓導工作,此蓋非我國之古制,而實仿自西洋之形式。
西元十七世紀英國哲人洛克(JohnLocke)在其教育漫談(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on)中,言及紳士家庭要教子成材,必須不惜重金選聘品學兼優導師(Tutor)為幼年進德修業之益友與良伴。
其時牛津與劍橋大學,早已施行導師制度(TutorialSystem),其教育方法注重選拔德業出類之畢業生,為住院肄業生之導師或稱為助學伴侶(Fellows),各就其所學與研究範圍,接納十數位導生,定時作個別或小組談話,從入學選課、解惑辯難、命題習作、提供資料、督導進度,以至身心健康、社交活動、娛樂癖好、思想行為整個生活之全部,都求其了解並予以協助,使在極自然之友誼氣氛中,收到切磋規勸之最大效果。
此為導師教育之極則,亦牛津、劍橋大學優良傳統之足稱者。
惟戰後經濟困乏,社會變遷,君子教育之風式微,隨而導師制被譏為浪費而變質。
每位導師所導學生增多,或兼授課程加重,每周與導生接觸時間減少,而功效不彰矣。
其他歐美各大學多設置指導教授,大都偏重智育,實離導師全人教育本旨,亦非我國傳統師道之形象。
至於近年英國對中小學新進之實習教師,應由實習學校指定學驗俱富之專業導師(ProfessionalTutor)予以輔導,則又是導師教育之另一層面矣。
(孫亢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