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鮭魚】 鮭魚(Salmon),有一種特殊的行為,就是牠會由攝食區或過冬區,移往產卵區的遷徙行為,我們將鮭魚的這種特性,稱為產卵迴游(SpawningMigration)。
又因鮭魚這種迴游是從海洋中游回內陸的河流中產卵,所以又稱為溯河性迴游(AnadromousMigration)。
鮭魚有這種行為的主要意義是一種適應,為的是使卵及幼魚有良好的生存和發育條件,尤其是保護幼魚在初生的階段,免於掠食者的捕殺。
鮭魚產卵迴游的距離相當大,有時甚至要達四千八百公里以上,才能回到其出生的內陸河流上游或湖泊。
關於產卵迴游最有名的是五種太平洋的鮭魚,當牠們在食物豐富的阿拉斯加灣,成長到二至四歲時,便從阿拉斯加灣游到韓國北部、日本、庫頁島和美洲西海岸等地區的內陸產卵。
通常牠們在迴游期間並不攝食,僅依靠體內的營養為生。
鮭魚在產卵迴游時,會有第二性徵的出現,例如海體性色變。
駝背鮭(OncorhynchusGorbuscha)有婚姻式變化(NuptialChanges),處於婚姻式變化的雄鮭,嘴都形成鳥喙狀,背部隆起狀如駝背。
第二性徵通常以雄性較顯著。
在鮭魚迴游的途中困難重重,通常需經過激流和瀑布,尚有其它掠食動物的捕捉傷害;
因此,到達目的地以後,大都分的鮭魚在產卵後就死亡,只有少數能重返海洋中生活,或參加另一次的迴游。
造成死亡的原因,是到達產卵地時,身體養分消耗殆盡,且身上到處都是擦傷和割裂的傷口,並且在傷口部分長滿了水霉菌和寄生蟲,鰭的破損也相當嚴重,最後只有死亡一途。
當鮭魚到達產卵地後,雌魚會挖一個淺坑,把卵產在坑中,雄魚適時趕來射精,然後由雌魚覆上沙土,產卵的工作便告完成。
產卵之後的親魚,通常均會死亡,它們的屍體大量堆積在河流或湖泊中,有時可達數呎高,這時腐食性的動物,便會成結隊的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盡情享用。
埋在淺水沙中的受精卵,經過三至十二周後孵化出幼魚,幼魚在巢中停留二至三周,以剩餘的卵黃為營養,三周後,就游到水面上,像其它小魚一樣,捕捉水生昆蟲為生。
在淡水中生活一個月到兩年之後,牠們便踏上漫長的旅程游向海洋。
幼鮭通常在春天出發,至於為何選擇春天出發?
據推測,可能是因冬天到春天間,日照週期逐漸加長,影響並刺激體內激素分泌的關係。
幼鮭通常在弱光和黑暗中旅行,白天則藏於河流的沙石中以避敵害。
幼鮭在下河過程中沿途捕食,身體不斷的成長,生理狀況也作了很大的改變,以便日後能適應海洋中的生活環境。
沿岸的海流會引導幼鮭游向外海,當到達食物豐富的育成區海域後,幼鮭經數年的成長成熟後,則參加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旅遊-產卵迴游。
鮭魚如何準確的迴游數千公里,而回到原來的出生地,至今尚無定論。
魚類在水中,主要是依賴嗅覺和味覺來判別方向。
根據解剖學上的證據,魚的嗅覺能力較人高五百倍以上。
西元一九五○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WarrenWisby與ArthurHasler,於華盛頓州的IssaquachCreek河的支流,捕獲三百條正在歸途的鮭魚,並將之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用棉花球塞住鼻孔,另一組不塞。
再將之送到該河下游,測驗牠們是否能正確的游回上游。
結果未被塞住的一組全數游回,而被塞住的一組約有四分之一以上,無法找到被捕地點。
根據這個實驗可知,魚類迴游顯然是根據牠對生育地的一些記憶。
另一現象是如把河流中的鮭卵,移到另一條河流孵化,則成長後的鮭魚將回到孵化地,而不是產卵地的河流。
至於在大海中的鮭魚如何判別方向,較合理的解釋是,鮭的判別方向,應與鮭魚能判別海洋中水團的各種特性有關。
這些特性當包括水團的溫度、鹽度,及其它化學組成,如水中特殊氣體的含量等,或河流中特有的味道,鮭魚就是憑藉這些資料,準確的判定出回鄉的方向。
(謝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