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錳結核】 錳結核(ManganeseNodule),簡稱錳核,是英國挑戰者號(H.N.S.Challenger)於西元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六年間在三大洋之探測中,第一次採集到的一種二氧化錳的結核體。
錳核後來被人發現在海底的分布並不均勻,但以太平洋的海底含量最豐。
它多半形成於水深四千公尺以下的海底,但在北大西洋亦可於七百多公尺的海底尋見。
錳核是一種凝聚的膠體微粒所形成的球狀結核。
其外形有呈馬鈴薯、砲彈、碑石、南瓜等形不一,其顏色一般呈土黑色。
顏色的差異介於黑色至黃褐色之間。
鐵含量高的錳核常呈紅棕色,錳含量高的則呈藍黑色。
錳核的直徑自○.五公分至五十公分不等。
它有一核心,可由海底任何物質構成。
錳核的化學成分不同於陸地上的任何物質。
它含量最多的金屬是錳,約含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
其次為鐵,平均含量約為百分之十五。
但錳核所形成的位置也影響其錳和鐵的含量。
大西洋的錳核所含的錳要低於太平洋的,而鐵的含量又高於太平洋的。
除了鐵和錳之外,在錳核的表層還有二十五種主要元素,如硼、鈉、鎂、鋁、矽、鉀、鈣、鈧、鈦、釩、鉻、鈷、鎳、銅、鋅、鎵、鍶、釔、鋯、鉬、銀、鋇、鑭、鐿和鉛。
其中,鈉、鎂、鋁、矽、鉀、鈣、鈦、鈷、鎳和銅約含量可達百分之一以上。
所以,錳核的經濟價值極高。
但是錳核的採礦技術及冶煉技術未解決之前,這種高經濟價值的礦核還無法被人類大量的利用。
(陳民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