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劉恕】 劉恕(西元一○三二~一○七八年)字道原,筠州(江西高安)人。
父渙,字凝之,與歐陽修同年進士。
為潁上令,以剛直不能事上官。
棄去。
家於廬山之陽,凡三十餘年。
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
而游心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意。
以壽終。
恕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年幼即穎悟俊拔,書過目成誦。
年十三,欲應制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皆歸之。
謁丞相晏殊,問以政事,反覆詰難,殊有不能對。
皇祐元年(一○四九)舉進士,時司馬光為貢院點檢試卷官,始相結識。
光撰「劉通原十國紀年序」,有云:「皇祐初,光為貢院屬官,時有詔士能講經義者,聽別奏名,應詔者數十人,趙周翰為侍講,知貢舉,問以春秋禮記大義,其中一人所對最精詳,先具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以己意論而斷之,凡二十問,所對皆然。
主司驚異,擢為第一。
及發糊名,乃進士劉恕,年十八矣。
光以是慕重之,始與相識。」
中進士後,初任邢州鉅鹿縣主簿,遷升晉州和川縣令。
治平元年(一○六四),陸詵為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辟恕掌管機宜文字。
熙寧間,王安石推行新法,欲援引恕參修三司條例,但堅辭,終以政見不合,求歸養親。
乃命出監南康軍酒稅,許即官修書。
嘗自訟其平生有二十失與十八弊,作文以自警,亦終不能改,實進德修業之君子。
光判西京御史臺,恕請詣光,留數月而歸,道得風攣疾,然苦學如故。
元豐元年九月病逝,享年四十七。
為官雖僅至祕書丞,然以史學為世所推重。
宋史本傳:「篤好史學,白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鉅微之事,如指諸掌。」
恕既受知於司馬光,故當治平三年(一○六六)四月奉詔編修歷代君臣事蹟,首先薦恕為屬官。
委以魏晉南北朝及後五代史事。
光貽劉道原書,商榷修南北朝通鑑與補南北史志義例,有云:「光少時,自宋訖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嘗得見,或讀之不熟。
今因修南北朝通鑑,方得細觀,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
渠亦當時見眾人所作五代史不快意,故別自私著此書也。
但恨延壽不作志,使數代制度沿革,皆沒不見。
道原五代長編,若不廢功計,不日即成。
若舉沈約、蕭子顯、魏收三志,依隋志篇目刪次補葺,別為一書,與南北史隋志並行,則雖正史遺逸,不足患矣!
不知道原肯有意否?」
所謂「五代長編」,乃指南北朝之梁、陳、北齊、周與隋五代而言,按唐高祖武德五年(六二二),令狐德棻奏修五代史,貞觀十年(六三六)修成上之,即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與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魏收魏書,合為八代史。
唐初所修五史書,即稱五代史,最早見於李延壽北史卷一百序傳。
近世學者習知薛居正、歐陽修之五代史,對初唐所修五代史之稱反被遺忘。
恕參與纂修資治通鑑,任南北朝與後五代史事長編之編撰,先撰後五代長編,再寫前五代長編。
道原史學甚為當時學者所推崇。
張耒在「冰玉堂記」云:「其著書有疑年譜。
年略譜、通鑑外紀、十國紀年。
惟十國紀年先成,世傳之,世以此遷、固、歆、向,公亦自以不愧,而自蔚宗以降不論也。」
(柯山集卷四一)疑年譜即包犧至周厲王疑年譜,一卷;
年略譜即共和至熙寧年略譜,一卷。
黃庭堅撰道原墓銘,稱其「博極書,以史學擅名一代。
…平生所著書五十四卷者,皆有事實不空言。」
著書五十四卷者,即加通鑑外紀十卷,十國紀年四十二卷也。
道原二子,長羲仲,擅史學;
次和仲,長詩文。
能世其家。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