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體系分析】 較早使用體系名詞的是生物學者,根據生物學者葛拉納(R.W.Gerard)的看法,體系是生物組織和生命持續的過程,它包括各類次體系。
一個生物體系具有三種功能:結構功能、行為功能與進化功能。
結構功能:係指各類次體系,各自具有促使體系持續的功能,各類次體系彼此之間互相依賴與相互影響。
行為功能:則指體系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反應出的行動,這些行動有助於體系的維持與發展。
進化功能:則指體系內部有逐漸自我成長的功能。
體系有時被視為分析工具,稱為技術性體系(TechnologicalSystem),乃是人為設計而成的,旨在綜合所有的技術方法-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對某些特定的現象,作精密分析。
如操縱學(Cybernetics)與企業管理中的系統分析。
雷波特(A.Rapoport)認為,生物性體系概念有助於知識的整合,技術性體系概念則對科學研究方法有莫大裨益。
社會科學中,最早引進體系分析(SystemAnalysis)的是心理學者及社會學者,帕生斯(T.Parsons)、墨頓(K.Merton)等,都有卓越的貢獻。
帕生斯認為人類社會本身,就是行動體系(ActionSystem),行動體系分為四個次體系:有機體、社會體系、文化體系與人格。
帕生斯著重於社會體系的研究,將社會體系以外的三個體系視為環境。
米勒(J.G..Miller)認為體系是在時空中被約定的一個範圍,它有外在的環境關係,及內在的功能關係,而且內在各部分,彼此之間有能量互變的交互影響。
體系分析根據體系的概念而設計一套研究方法,它的基本架構如下:一、任何體系均由若干次體系所組成。
二、次體系與次體系之間,體系與次體系之間,均相互影響。
三、次體系的行動結果,對體系構成功能。
四、體系由外在環境所包圍,體系與環境之間存有邊界(Boundary)。
五、環境以輸入(Input)方式影響體系,體系將輸入轉化成輸出(Output),以回應環境,輸出有時又以反饋方式影響輸入。
六、體系受到環境太高的壓力(Stress),會引起緊張(Strain),此時唯有改變次體系,甚至體系本身,才能化解緊張。
七、體系承受長期壓力,可能無法持續,而告崩潰。
體系分析在政治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大眾傳播等方面,受到普遍應用。
(林嘉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