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測深法】 早期之海底測深,係用綁著重錘之大麻繩測量。
淺海較易使用此方法測深,但不易使用大麻繩測深海。
大約在西元一八七五年即以鋼琴絲(PianoWire)代替大麻繩。
用麻繩、鋼琴絲,或鋼纜測深之方法,必須以其纜繩之傾斜角度(WireAngle)、纜繩張力,及所使用等深線之刻度來加以修正。
自一九二○年以來,事實上所有之深海測深已使用音響或聲波測深法(EchoSounding)。
此種音響測深之儀器是送出一音波脈動(十至二十千週),然後測量自發生音波脈動至接受回音之時間來推算海底深度。
普通此種音響測深儀之海水中音波速度設在每秒四千八百呎(八百噚或一千四百六十八公尺)。
但聲速(音速)在海水內之垂直速度並非固定。
各深度內海水之溫度變化、鹽度變化、壓力變化及潮汐高度之變化,多少將影響至聲速之變化。
普通鹽度、溫度及壓力愈高,聲速將變為愈快,但其差異不大。
因此,音響測深須用聲速來修正。
同時視海底傾斜度之變化加以修正。
加之,尚須修正回波計時之精確性以及測深儀之機械誤差。
此種早期之測深儀器必須由人操作。
但自一九三五年後便有自動測深記錄儀之發明,而且現在已廣泛地被使用。
此種儀器可以自動地繪出深度及海底地形剖面、時間或距離之相對關係圖。
一九三五年後更精密之音響測深儀更被吾人所大量使用。
海底之連續自動測深,不但對於航海之安全甚重要,同時可利用研究海底地形,而且進一步可作為探測海底地質及海底地質構造之參考資料。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