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國際收支調整政策】 國際收支主要包含自主性項目與調節性項目兩種,由於自主性交易(商品與勞務交易、長期資本移動及片面移轉等)均係獨立發生,是許多貿易商及投資人共同活動的結果,無法自動趨於平衡。
所以一般以一國如果須以調節性項目去融通自主性項目時,即表示該國的國際收支處於失衡的情況。
至於若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消除季節性、偶發性及循環性的擾亂,且無大規模的資本逃避及投機性資金之移轉,自主性項目本身又可互相抵銷,則大致可認為該國的國際收支是處於基本均衡的情況。
在國際收支失衡的情況下,國際收支是不穩定的,調整性的融通(黃金、外匯移轉)總是有限,不能無限制的進行下去,因此就要採取各種調整方法以改善國際收支。
時至今日,維持國際收支的均衡不再是經濟政策的唯一目的,僅是其許多目的之一。
故其重點,已不再是自動調整。
反之,如何獲致外部均衡,已成為經濟政策的諸多問題之一。
茲將現代政府的國際收支調整政策分述於後:一、支出減少政策若將自主性資本的移動除外,則收支差額可視為國內總生產與國內總支出之差額,若總生產大於總支出,就會發生國際收支的順差。
反之,該國就有逆差。
一國如有逆差存在,則有兩種方法加以消除:支出減少或生產增加。
因短期內增加產量甚難,特別是該國已達充分就業時為然,因此,減輕逆差的主要方法為支出減少政策。
在金本位時代,用來消除逆差的是貨幣政策。
而今日,支出減少政策可以分為兩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一)貨幣政策今日貨幣政策的最重要工具是利率的變動及公開市場操作,而消除逆差的必然方法為提高利率與銷售債券。
提高利率最初受影響的是投資者,其資金成本提高,且可利用信用減少,故生產者的投資將減少。
不過,尚需視一國經濟情況而定。
一國若在繁榮期間提高利率,而生產者預期將來利率將趨下降,則提高利率後,可能會延緩投資,對膨脹的情況發生遏止作用;
惟若生產者預期價格將會增加,利率亦將升高,則提高利率的效果可能甚微。
貨幣政策的另一工具為公開市場操作,由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及影響信用額度。
中央銀行欲緊縮貨幣供給,可出售公債,使銀行體系的流動能力趨降,信用的提供額度亦將減少,若與提高貼現率並用,則將對投資產生負影響,投資因而遭受阻礙。
不過,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緊縮信用的效果,須視銀行流動能力與可貸資金間之比率來決定,否則,縱然其流動能力已見降低,商業銀行仍將繼續借出貨幣,則效果將減低。
貨幣政策是戰後期間改善國際收支逆差的有力工具,此一以壓制投資為目的的方法甚為有效,投資的減少,透過乘數作用,使所得減少及進口下降,所以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為執行支出減少政策的一種方法。
(二)財政政策財政政策亦可用以減少支出,財政政策的方法可分為政府預算的所得面或支出面兩項。
所得面最重要的工具為租稅的變動。
直接稅的增加將減少家計的所得,進而導致儲蓄減少,結果消費下降、進口減少;
間接稅的增加亦多少會產生相同的後果。
而在管制投資方面,更有採取所謂投資基金的形式,即對延緩投資的廠商給予稅額扣抵,這是遏阻投資甚為有效的方法。
支出減少政策的另一形式為削減政府支出。
許多國家的地方預算中某些部分為移轉形態,例如公共消費及投資。
移轉支出的減少,將對消費產生直接的後果,公共消費的減少,將導致所得總額的下降;
而公共投資的減少,將如私人投資的下降,影響國民所得及進口的下降。
貨幣改財政政策乃執行支出減少政策的主要方法。
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或限制性的財政政策,將迫使進口下降,或者至少能對進口產生抑制作用,同時對出口及進口競爭產業產生正的後果,使國際收支平衡表出現正的結果。
二、支出轉換政策支出轉換政策係透過相對價格的變動而運行,此一政策的主要形式為匯率的變動,亦即本國通貨的「降低平價」及「提高平價」,與通常所指的「貶值」與「升值」意義大致相同。
貶值的直接後果為相對價格的變動,例如,一國通貨貶值百分之二十,意即進口價格增加百分之二十,進口價格的增加導致進口需要的下降;
此時出口商可多獲得百分之二十的本國通貨,因此可以降低出口價格,使更具競爭能力。
至於擴張國外銷售數量的大小,主要決定於外國對此商品的需要彈性如何。
根據馬婁條件,一國出口商品的需要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要彈性之和必須大於一,如此貶值對於貿易收支才有正的效果,若其彈性小於一,則須透過升值才能改善貿易收支。
貶值在某些國家確曾產生成功的結果,如法國西元一九五八年時為然,但是貶值所引起的附屬效果仍不容忽視,如對經濟會發生膨脹的影響。
不過若與緊縮的貨幣及財政政策聯合使用,則可將此影響減至最低。
三、直接管制政策上述的國際收支調整政策並不一定完全能達到國際收支均衡的效果,有時效果甚微,而且不論是物價、所得或匯率均須透過自由市場來進行調整。
因此某些逆差失衡的國家,乃採取直接管制的手段,以促使國際收支趨於均衡的狀態。
直接管制的方法,包括量的限制(限額或配額),進口的特種關稅,以及外匯管制(包括複式匯率制度)等數種。
直接管制,可使收支平衡保持安定,同時與其他的調整政策相較,受痛苦之程度較輕,即可改善國際收支,且可避免國際收支的惡化;
雖然如此,但是以外匯管制而言,限制輸入的情況,國內價格與所得均會大受影響,可能引發外匯收入減少的惡性循環。
直接管制雖有此種弊端,惟對國際收支逆差失衡的國家來說,例如外匯管制是唯一不貶值而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對策,因此許多國家都有若干程度的外匯管制措施,只是程度有差別而已。
所以,時至今日,很多國家常以直接管制作為調整國際收支的手段。
(白俊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