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5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4 06:5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茶

 

茶,性喜潮濕,凡依傍河川,朝霧濃郁,水氣充足,溫度在攝氏十五至十八度左右之處所,均合於種茶。

 

我國南方各省均產茶,以臺灣省而言,北部屬亞熱帶,在冬春之交為雨季,有利茶葉生長,舊時之文山、海山(今之三峽、坪林、新店、淡水)為臺灣較早種茶之地區。

 

臺灣之製茶技術及茶葉之品種,多半是清朝期間由福建省傳來的。

 

凍頂茶產於南投鹿谷,文山包種茶則產於新店、三峽、坪林等地。

 

茶葉在我國發源甚早,在本草(西元前一七○○年)及爾雅(前六○○)已有茶之記載。

 

南洋地區(印度、爪哇、錫蘭等)以出產紅茶著名,因主產地為世界雨量最多的阿薩姆山區(Assam),故稱阿薩姆紅茶,其品種亦稱「阿薩姆」。

 

茶樹可用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現亦有取種仁之細胞做組織培養者,唯尚未達實用階段。

 

茶因製造時之發酵程度不同,可分為綠茶(不發酵)、包種茶(微發酵)、烏龍茶(半發酵),及紅茶(全發酵)。

 

茶葉中之單寧、咖啡因、氨基酸、糖、葉絲素,及多種揮發成分,與其香味、品質甚有關係。

 

氨基酸含十數種,與味境有關係。

 

揮發性成分則多達二百八十餘種,與其香味有關。

 

茶葉之品質與採收熟度、採收天候、製造技術等甚有關連。

 

茶之製造方法以包種茶為例則為:茶生葉→日光萎凋→攤架發酵→間歇攪拌→炒菁→揉捻→解塊→烘焙→粗品(供精製)茶之種仁乾燥後榨油謂之茶油,因含未飽和脂肪酸,據云有降血壓之作用,又因含有某種抗氧化成分,不易酸敗,故甚受歡迎。

 

茶樹一般以新種之後三年開始採收,以後則維持中耕、除草等耕作。

 

然後五年左右做一次更新。

 

更新時將茶樹的上部老化枝葉剪除,只留十公分左右之莖,使其長出新枝椏,是所謂臺刈。

 

茶葉之病蟲害,如煤煙病、蚜蟲害、茶蠶、潛葉蛾等甚為常見。

 

(蔡龍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7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6:38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