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宮廷建築】 宮廷建築(Palace),為居住建築史上規模宏大華麗的一部分,與宗教建築同為建築藝術的骨幹。
一般說來,宮廷為古代王公貴族之居處,故自有歷史以來,即有宮廷建築。
在古老文明中,古埃及、古小亞細亞諸國、印度與中國,不論遺物之發掘與文獻之所徵,均可見富麗堂皇之宮廷建築。
各民族文化間的差異,也表現在各地的宮廷建築上。
宮廷為一龐大之住宅,結合部分儀典性建築而組成,東方帝王多妃嬪,其宮室為若干婦女與閹者居住之小單元所構成,即所謂後宮。
東方帝王亦重威儀,故其會見朝臣與外國使節之處,為規模宏偉之殿堂。
我國自古即有內朝、外朝之分,以別起居與儀禮。
至明清,宮廷建築之制度大定,外朝自午門、太和門之內,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以太和為正殿,帝王南面而臨天下,氣象萬千,為舉世之冠。
宮廷建築通常也包括帝王在京城以外的離宮、別館。
此類宮室多具有遊樂性質,故常與園囿相結合,其建築之富麗相當,嚴肅與規模則稍減。
我國明清時北京的三海,與清代的圓明園及頤和園中的建築,就屬於這一類。
西方的宮廷建築定義較廣泛。
文藝復興以來,上層社會規模宏偉的市內住宅,概以宮廷稱之。
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等地均有建造精緻、裝飾文雅的宮廷建築。
當時的傳統比較不重外觀,內部則盡文飾之能事。
文藝復興宮室的規模,以羅馬法尼斯宮(PailazzoFarnese)為例,乃以中庭迴廊為中心,嚴整而典雅。
迨至巴洛克時代,建築之外觀漸趨繁複,內部力求金碧輝煌。
此時歐洲的權力中心北移,法國與英國,及較後期的德奧帝國與俄國的統治者,相繼成為宮廷建築熱心的贊助人。
尤以法國歷代帝王興建之羅浮宮,與路易十四興建之凡爾賽宮規模最龐大,外觀最壯麗,為歐陸國家宮廷建築之典範。
是類宮室多以中心院落向兩翼展開,中軸對稱,與法國幾何式庭園相結合,庭園範圍廣大,景象壯闊,象徵歐洲帝王不可一世的雄心,亦為王公貴族命婦們戲劇性生活之舞臺。
其中均設有儀典性之廳堂、宴會堂,王后、貴賓等使用之寢宮、餐室等,裝飾華麗。
接著是洛可可時代的來臨,歐洲宮廷建築受女性之支配,有軟化之趨向,特別是內部之裝飾,熱愛優美纖細之曲線。
家具尤其舒適,沙發成為宮室中之寵兒。
色彩則崇尚艷麗,並飾以王后肖像畫。
西元十九世紀之後,王室相繼被推翻,各地宮廷建築均開放為博物館,供民眾欣賞憑弔矣。
(漢寶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