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張說】 張說(西元六六七~七三○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唐玄宗開元年間名相。
其先為范陽人,世居河東,後又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人。
武后永昌元年(六八九),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諶糊名較覆,說所對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關。
諸儒皆言氏族本之於炎、黃之後,武氏因疑古無百姓,以問於張說。
張說分析古代因生以賜姓,其後或以官為姓,或以國為姓,或以王父之字為姓;
故至兩漢,民皆有姓。
說初入仕,時上諫疏,先於久視元年(七○○)諫則天幸三陽宮,自夏至秋,不思遷都。
長安三年(七○三),佞臣張昌宗誣奏宰相魏元忠,太后將使元忠與昌宗廷辨。
昌宗密引張說,許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
及至武后召說,說證元忠不反,且明言昌宗逼使證之。
武后以說反覆,流於嶺南。
中宗即位,自嶺外召回,歷任兵部員外郎、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睿宗即位,遷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
玄宗為太子,與褚無量同為侍讀,深見親敬。
景雲二年(七一一)春正月,以中書侍郎與太僕卿郭元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是年二月,睿宗謂侍臣曰:「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
說進曰:「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
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
睿宗大悅,即日下制皇太子監國。
次年,又制皇太子即帝位。
時太平公主用事,依睿宗之勢,引蕭至忠、崔湜等為相,以說不附己,轉為尚書左丞,罷知政事,仍令往東都分司。
說既與玄宗相知,且恨太平公主之專橫,深恐玄宗懦弱,為太平所制,乃因使者獻佩刀於玄宗,請其先行討伐,以免反受其亂。
玄宗深為嘉許。
及玄宗誅蕭至忠等,賜太平公主死,乃以張說為中書令,封燕國公,賜實封二百戶。
開元初年,玄宗委政姚崇,所言無不聽。
崇痛惡行險倖進分子,尤不喜張說之所為,故以張說交通諸王,譖之於玄宗,出為相州刺史,仍充河北道按察使。
開元七年(七一九),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天兵軍大使,兼修國史。
次年秋,因朔方大使王晙誅河曲降虜阿布思等千餘人。
時九姓同羅、拔曳固等部落震懼,將謀反叛。
說率輕騎二十人,宿其帳,召酋帥慰撫之。
副帥李憲以為夷虜難信,不宜涉險,說報書曰:「吾肉非黃羊,必不畏喫;
血非野馬,必不畏刺。
士見危授命,是吾效死之秋也。」
九姓感其誠義,安堵如故。
開元九年(七二一)秋,說與王晙討平叛胡康待賓及党項,副使史麟請盡誅党項,以絕後患,說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盡誅之,是逆天也。」
因置麟州,安集党項。
同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依舊修國史。
十年(七二二),再平康待賓餘黨,移河曲六州殘胡五萬餘口配置許。
汝、唐、鄧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
說又建議邊兵常六十萬,時無強敵,請罷二十萬歸農,玄宗從之。
當時府兵逃亡略盡,至於無法番上,說又建議罷府兵,一切召募,分屬十二衛,即後之騎是也。
後人以張說壞府兵制度,實則其制先壤,說不過正式募兵取代之而已。
說再為相,當姚崇、宋璟之後,政治清明,國家富庶,深恐玄宗奢縱,興建池臺,溺於聲色。
故說引文儒之士,粉飾太平,因有祠脽上,封泰山,遍謁王陵,開集賢書院,刊正圖書,為天子禮樂之司。
費少而益大,導君於正途。
說以文武全才,出將入相,且識弘遠,不悅以吏出身之張嘉貞,擠出之。
封泰山還,說為當時得寵之宇文融。
及御史大夫崔隱補、中承李林甫所彈。
十四年(七二六)罷相,次年致仕,仍令在家修史。
說與蘇頲俱以文章名,人稱燕許大國手。
說有文集三十卷傳世,稱張說之集。
卒後,玄宗賜諡文貞。
(王吉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