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書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2 11:0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書體

 

我國書體名稱極為繁雜,約可分三種情形:一、有一種書體若干名稱者:若古文之別十七,曰:龍、穗、龜、雲、鸞鳳、人、科斗、鐘鼎、倒、虎、禽、魚、麒麟書、填書、金錯書、霹靂書、天竺書等。

 

篆書之別十五,曰:上方大篆、複篆、殳書、傳信鳥書(亦曰蟲書)、刻符書、簫籀、刻符書、鶴頭書、偃波書、蚊腳書、轉宿篆、蠶書、芝英書、氣候直書、蛇書。

 

小篆之別十一,曰:玉篆、細篆、仙人篆、鼎小篆、葉篆、垂露篆、懸針篆、纓絡篆、柳葉篆、剪刀篆、外國胡書。

 

二、有各種書體名稱混淆不清者:如古文、籀文與大篆,隸書與八分。

 

三、有書體名稱因時代而異者:若漢人名隸書為史書,王莽時左書即秦隸書,唐人名楷書為隸書,唐以前八分亦謂之楷書、隸書,亦稱之真書。

 

一、穗書:炎帝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

 

始為耒耜,以教民稼穡,作陶冶斧斤,民用以利,嘗百草以濟民病,因上當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帝異之,乃作穗書,用頒政令。

 

二、龍書:太昊伏羲氏,燧人氏之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

 

以木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代結繩,因獲景龍之瑞,其制儀象布政令紀官皆以龍,於是始為龍書。

 

三、雲書: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

 

命倉頡沮誦造書字,以正名百物。

 

由是古文滋生,是時景雲常見,郁郁紛紛,帝因為雲書。

 

四、龜書:黃帝賞遊玄扈之上,靈龜負圖而臻,文章之繁,充自此始,帝嘉其感應,作書以寫其狀,故後世有龜書焉。

 

陶唐氏(帝堯)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

 

五、鸞鳳書:少昊以鳥紀官,作鸞鳳書,文章衣服,皆以為象。

 

六、河圖書:帝嘗以金鑄器,皆有題名,上古之學也。

 

又云帝至翠之泉,有黃龍負圖而至,其圖五色畢具,白圖蘭葉而朱文,帝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曰河圖書。

 

七、大篆:史皇作書,倉頡氏也。

 

又云倉頡造大篆。

 

史籀所著大篆十五篇中之文字,即當時通用古文編著為十五篇,而其中有與古文或異者。

 

小篆以前之字體或統稱為大篆。

 

甲骨文及少數殷商石器銘文、殷周金文,均為大篆。

 

八、古文:唐玄度云:「頡有四目,通於神明,觀察眾象而為古文。」

 

孔子書六經,皆以古文。

 

古文為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左傳所用之文字,即孔子壁中書所用之文字。

 

亦即史籀以前已經通用之文字。

 

九、篆書:倉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

 

十、科斗書:科斗書因科斗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顓頊高氏所製,今古文是也。

 

科斗書頭?

 

尾細,腹狀團圓,如水中之科斗。

 

十一、仙人形書:高辛氏(帝嚳)以人紀事,象仙人書,車器衣服皆為之。

 

十二、鐘鼎書:禹因九牧貢金,鑄鼎象物,故作鐘鼎書,象鐘鼎篆。

 

十三、薤葉篆:商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書,今薤葉篆是也。

 

十四、鳥書:唐玄度云:「鳥書周史官史佚所撰。」

 

十五、魚書:周武王東觀兵至於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史臣曰佚,紀之文字,作為魚書,體魚之首,骨為乙,尾翼為丙,蓋是則焉。

 

十六、虎書:周史佚尤善為奇字,文王之時,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騶虞,白質玄章,馴於靈囿,於是佚軌則前皇,錯綜其體,而為虎書。

 

十七、史書:史籀,周宣王史官。

 

善書,師模倉頡古文,始籀以聖湮沒,失其真本。

 

今所傳者,纔髣而已,故損益而廣之,或異或同,謂之為篆。

 

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亦曰史書。

 

漢人亦名隸書為史書。

 

史書今史者,謂能隸書之令史耳。

 

十八、籀書: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

 

籀文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兼婉潤焉。

 

即史籀所著大篆篇中與古文或異之字體,說文解字中或出於小篆正文某字之下者。

 

十九、籀篆:大篆,史籀所作也,亦曰籀篆,石鼓文是也。

 

二十、複篆:因大篆而重複之,亦史籀作。

 

二十一、麒麟書:魯哀公十三年(西元前四八二),西狩獲麟,仲尼反袂拭面,歎吾道窮矣,弟子申為素王紀瑞所製也。

 

二十二、雕蟲篆:雕蟲篆者,魯秋胡妻所作。

 

秋胡隨牒遠仕,荏苒三年,鳴垤有懷,春居多思,桑時間翫。

 

集為此書,亦云戰筆書,其體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屈曲,有若蟲形,其狀則玄鳥優游,落花散漫矣。

 

二十三、蟲書:魯秋胡婦浣蠶所作,亦曰雕蟲篆,作蟲蛇狀之字體。

 

二十四、秦篆:周之季世,分為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泰并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書體乃定於一,所謂秦篆者也。

 

二十五、小篆:斯作倉頡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說小篆者也。

 

即許慎說文解字所著九千餘字之字體。

 

秦刻石即為小篆。

 

二十六、秦分:小篆亦名秦分。

 

二十七、玉篆:唐玄度云:「斯妙於篆法,乃刪改史籀大篆而為小篆,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軌,書曰,作謨作則,其斯之謂也,今相承成曰玉篆。」

 

二十八、細篆: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皆用此體,或曰繆篆。

 

二十九、刻符書:刻符書鳥頭雲腳,李斯、趙高并善之,用題印璽。

 

符為符節之符,信物也,刻於符飾所用之文字。

 

三十、摹印:印璽所用字體。

 

三十一、署書:署書為蕭何所定,用題蒼龍、白虎二闕。

 

所以書封檢榜扁也。

 

三十二、殳書:兵器之題識。

 

三十三、奇字:周史佚善為奇字。

 

古文而異者。

 

三十四、繆篆: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用此體,印章所用字體。

 

三十五、鳥蟲書:龍鳳等形狀之字體,書幡信用之。

 

三十六、隸書:衛恆云:「隸書,篆之捷也。」

 

徐鍇注說文解字序云:「王僧虔云,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繫雲陽獄,增減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其書曰隸書。

 

班固云,謂施之徒隸也。

 

即今之隸書,無點畫俯仰之勢。」

 

三十七、今文:秦程邈善隸書,漢謂之今文。

 

三十八、左書:即隸書。

 

三十九、古隸:西京雜記:「杜陵秋胡者,能通尚書,善作古隸。」

 

韋續:「古隸者,程邈獄中變大篆所作。」

 

見於秦權量詔版刻辭、西漢刻石、東漢少數碑刻。

 

四十、秦隸:吾丘衍學古篇:「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難托於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

 

若漢款識篆字相近。」

 

四十一、八分:蔡琰云:「臣父造八分時,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作八分。」

 

張懷瓘云:「八分則小篆之捷,隸又八分之捷。」

 

吾丘衍云:「八分者,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隸則易識,比漢隸則微似篆。」

 

四十二、漢隸:今人稱後漢碑刻有波磔之書體為漢隸。

 

見於東漢大部分石刻。

 

四十三、草隸:晉書辛謐傳:「謐博學善屬文,工草隸,為時楷法。」

 

四十四、隸草: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磔,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四十五、章程書:用八分以寫篇章或法令,因又謂之章程書。

 

四十六、飛白:筆勢飛舉而字盡中空。

 

傳為東漢蔡邕所作,靈帝時詔邕作聖皇篇成,諧鴻都門,時方修飾,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因歸作飛白書。

 

漢魏宮闕多用其體。

 

四十七、章草:章草者,史游所作也。

 

此乃存字之梗,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用草書以通章奏,因又謂之章草。

 

見於急就章,及法帖中所刻諸家章草。

 

四十八、草書:伯英章草,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四十九、連草:即草書。

 

五十、今草:唐人稱草書為今草。

 

五十一、楷書:亦名真書、正書,亦有稱隸書者,亦有稱八分者。

 

張懷瓘云:「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楷書見於魏晉鍾王法帖,及南北朝隋唐而後碑刻及墨蹟。

 

五十二、行書:後漢劉德昇所作。

 

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五十三、行押書:即行書,鐘元常善之。

 

五十四、狂草:張旭善狂草,較草書更甚之。

 

書體之應用,隨其衍變而有消長。

 

秦時有八體:大篆、小篆、符刻、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王莽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

 

三曰篆書,即小篆。

 

四曰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唐六典稱:「校書郎正字,校讎典籍,刊正文字。

 

注:字體有五:一曰古文,廢而不用。

 

二曰大篆,惟石經載之。

 

三曰小篆,印璽、旐旛、碑碣所用。

 

四曰八分,石經、碑碣所用。

 

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書所用。」

 

衍變已久之書體,常被廢棄不用,或以裝飾體視之。

 

新興之書體,又不應用於鄭重場合。

 

裝飾意味之書體,則應用於特殊場合。

 

故一般應用者,通常為發展成熟之書體。

 

我國書體可大分為:篆、隸、草、楷四種,若再細分,可分:古文、大篆(包括籀文)、小篆,隸書、八分、章草、今草、楷書、行書。

 

其演變程序如次:古文→大篆(包括籀文)→小篆→隸書→八分→章草→今草、楷書→行書。

 

古文、籀文、大篆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所用之書體;

 

小篆為秦代之代表字體,漢代亦應用於鄭重場合;

 

古隸興起於秦,西漢亦用之;

 

分書則為東漢通行之書體;

 

草書起於漢代,以迄於今。

 

楷書於曹魏時代已具規範,至唐代始發展成熟穩固。

 

(李福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1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33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