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太極拳】 太極拳取法易中陰陽動靜之理,其運勁作勢自然,無中生有,所說無極而太極。
至其運用圓活,如環無端,莫知所止,又謂太極本無極。
勢勢之中均含一圓形,故藉太極之理以說明之,以陰陽、動靜、剛柔、進退等喻其作用。
一、太極拳源流自伏義畫卜,闡明陰陽,寓太極之理於其中,嗣命陰康作大舞,宣導湮鬱,黃帝作內經採按摩導引諸法,均本太極之理為無形之運動。
華佗本莊子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作五禽經以授吳普、樊阿,斯時已開姿勢運動之先河。
唐代許宣平所傳太極拳術名三世,即三十七勢而得名。
明初有張三丰者、太祖傳聞其名,召令入朝,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以拳法,且以破賊,故名其拳曰武當派,或稱內家拳。
因八門五步為此拳中之要訣,故名十三式,言十三法。
傳至張松溪、張翠山,在未得真傳之前與宋遠橋、俞蓮丹、俞岱岩、殷利亨、莫谷聲等人契交,往來金陵聯袂走訪武當山李夫子不遇,適經玉虛宮晤張三丰先生,皆拜三丰為師。
或曰三丰係宋徽宗時人,值金人入寇,彼一人殺金兵數百人,山陝民眾慕其勇而從學者數百人。
元世祖時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傳,渠為太極拳創造很多理論,承先啟後,名垂後世。
溫州、陳州多從其學,此後由山、陝而流傳於浙東,江南一帶風起雲湧慕學其拳者而各出心裁,傳王征南有所心得,熟練變化多端,故稱長拳,但派別產生,當時程氏太極拳,始自程靈詵得傳韓拱月再傳程珌,改名小九天,共十四勢。
又有殷利亨所傳之太極拳名後天法,有揚州胡鏡子得其學轉傳宋仲殊(安州人),其法式十七招,多屬肘法:雖勢法名稱不同,而其用則一。
傳內家拳法,有六路長拳,十段錦,捲手歌訣。
征南之後百餘年,始有甘鳳池,此皆為南派人士。
其北派所傳者,由王宗岳傳河南蔣發,轉傳陳長興,其人站立中正不倚,形若木雞,綽稱為牌位先生。
時有河北廣平永年縣人楊露禪,號福魁,慕其名,偕鄉友李伯魁共往師之,牌位先生見楊之勤學,遂盡其祕,楊歸里遍傅鄉間,俗稱軟拳,又名化拳。
嗣楊遊京師,清葉權臣親貴聞其名而從授其業,品封旗管武術教師。
露禪先生充旗管教師時,得其傳者有萬春、凌山、全祐三人。
嗣後太極專家楊澄甫、吳鑑泉應中央國術館教授之聘,在南京教拳,從此桃李滿天下,但楊、吳皆出自露禪之門,現流行海外者為楊派太派拳。
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石覺上將,領導群倫整理文化遺產,簡化,楊派法式為六四式,並經教育部審核大力推廣。
太極拳相傳日久,由於體能與氣勢之差異而產生不同之招式,流行較廣之架式為三系:(一)大架式:陳、楊與八十八式通常採用大架式,其特點為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沈穩兼備。
(二)中架式:以吳氏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三)小架式:以孫氏為代表,拳架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中華民國最新之拳架有五類:第一楊氏,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第二陳氏,剛柔相濟,快慢兼賅,有新、老、大、小架之分。
第三吳氏,柔和緊湊,大小適中。
第四武氏,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第五孫氏,興武氏的特點相近,開台鼓蕩,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二、太極拳經釋義(一)太極者無極而生:「太」,大也,「極」,乃樞紐根底之謂。
「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太極拳者乃各拳之極至也。
無極而生者,本於無極,蓋太極拳重在精神,運動作勢出乎自然,不拘形式,以虛為本,包羅萬象,故又稱無極。
(二)動靜之機陰陽之母:變換物體之位置,或動體進行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
動則為陽,靜則為陰。
太極拳術當行工時,其各姿勢,一動一靜,無論上下前後左右,均有陰陽虛實可循,太極拳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若作運動解,則太極之陽變陰合,即物理學分合力之理。
太極拳著著勢勢均含圓形,其動而陽,靜而陰,及剛柔進退等,均與易理無異。
(三)身法:提起精神,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肩墜肘,氣沉丹田,手與肩平,胯鬆膝平,尻道上提,尾閻中正,內外相合。
(四)練法:不強用力,以心行氣,步如貓行,上下相隨,呼吸自然,一線串成,變換在腰,氣行四肢,分清虛實,圓轉如意。
太極拳在本體論,係一養生修性,強身益壽之學,在心理上求得安穩愉快,在生理上鍛鍊氣血流暢平衡,循環正常,風寒難侵,熱濕抗制,由於精神爽快、身體強健以致延年益壽。
太極拳在客觀論,係一防禦自衛之學,由於養氣運氣工夫至極端,練其冷靜機智頭腦,柔化有勁靈敏手法,運用以柔克剛,弱勝強之法勢,所謂知己知彼之習性,百戰百勝,所謂太極拳之為太極者。
(張震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