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十七世紀數學】 在數學及其應用上,最基本且重要的解析幾何與微積分,是在十七世紀形成的。
在此世紀數學初興期的代表人物,有伽利略(Galilei,一五六四~一六四二)的力學研究,笛卡兒(Descartes,一五九六~一六五○)創設解析幾何,飛瑪(Fermat,一六○一~六五)及巴斯卡(Pascal,一六二三~六二)的機率論之開拓,牛頓(Newton,一六四二~一七二七)及萊布尼茲(Leibniz,一六四六~一七一六)微積分的發現。
中葉至世紀末,數學的發展看來似乎略見停滯,但還是續見發展。
在十五世、十六世紀,數學所累積的功績,都在當時的數學史家所發揚、評價及推展。
早於伽利略的布拉契(Brahe,一五四六~一六○一)的天體觀測有精密的紀錄,經開普勒(Kepler,一五七一~一六三○)整理,乃發現了惑星運動三法則。
當時期,因有拿皮爾(Napier,一五五○~一六一七)與布濟(Burgi,一五五二~一六三二)發明對數,對於天文學計算有很大幫助。
拿皮爾是利用速度的概念,引導出對數,這種想法,可約略看出解析學萌芽的初期。
笛卡兒在他的「方法介紹」書中之附錄-幾何學(一六三七),確立了解析幾何的方法。
像這種使用坐標的方法,雖早在阿波羅尼斯(Apollonius)已用,飛瑪也用此法,但以數來記述圖形的點,是始自笛卡兒,它不但脫離了希臘的幾何學,也解除了表示記述量以同維的限制。
與笛卡兒幾乎同年代的飛瑪與巴斯卡(Pascal)等人可說是解析學發源的先驅者。
飛瑪與巴斯卡不但是機率論研究的始者,飛瑪在整數論方面,巴斯卡在射影幾何中之無限遠點概念、算術三角形論、數學歸納法等。
在此世紀英國出現有牛頓的微積分,但此概念,早有瓦里斯(Wallis,一六一六~一七○三)及巴羅(Barrow,一六三○~七七)用無限級數,插入法,大膽地推定並解了許多求積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巴羅為牛頓的老師。
以巴羅原有之微積分法的基木概念,教授與牛頓,使牛頓在一六六九至七一年間發現流率法(MethodofFluxion),那就是今天的微分法,此結果在牛頓死後發表(一七三六)。
牛頓的名著有,PrincipiaMathematicaPhilosophiaeNaturalis,即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六八七)。
稍比牛頓緩的有萊布尼茲獨自發見微積分學,由其優越的記號法,此門學問乃成為此後解析學發展的原動力。
dx,∫等記號是由萊布尼茲開始採用的。
萊布尼茲留法國(一六七二~七六)與阿拿爾德(Arnauld,一六一二~九四)、休濟思斯(Huygens,一六二九~九五)交往、並學習笛卡兒、巴斯卡等之業績,而在一六八四年在其自己創始的雜誌ActaEruditorum上發表他的微積分學。
他的微積分學,由伯拿利Bernoulli)家系的數學家,及優勒(Euler,一七○七~八三)繼承,成為後來解析學發展的根基。
(賴漢卿)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