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古一部詩歌總集,它包含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風)、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頌辭(頌)。
相傳我國周代設有採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到春秋,流傳下來的詩,據說有三千多首,後來經過孔子刪去不合宜的,祇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了方便,就稱它「詩三百」。
詩的內容包括: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
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
頌(三頌:周頌、魯頌、商頌),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
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
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現在祇剩外傳十卷。
至於現在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蔡茂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