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化學肥料】 凡一切物料,不論施用於土壤或植物葉部,若能供應作物營養分或改良土壤之物埋、化學及生物性質,藉以增加作物之產量,或改進作物產品的品質,皆可稱之為肥料。
簡言之,凡可增進作物之產量與品質之物質均可稱之為肥料。
然亦有狹義的僅指直接供應作物以養分之物料稱之為肥料。
自古以來,所用之肥料,不論東方或西方,當其由遊牧時代進而為農耕時代,皆是以家畜之糞尿為肥田之物料。
自後係以農場產物(如綠肥、廄肥等等)為肥料,兩者皆是有機肥料。
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始用化學方法製成之工業產品作為肥料,稱之化學肥料。
Liebig氏證明土壤腐植質(SoilHumus)經種植後並不減少反而增加。
故植物所需之碳素並非來自土壤之腐植質,而係空氣中之碳酸氣,其植物營養之來源實為無機質。
此學說曾受當時農業界之推崇,因此化學肥料之施用使農業走上繁榮之路。
化學肥料含有一定之對植物為有效的植物養分,成分多在百分之十六以上,養分多為水溶性或容易變為水溶性的,故施用後肥效迅速易見效,並有特殊之名稱及商標。
化學肥料養分百分率習慣上均指N:P2O5:K2O而言。
通常僅含其中之一或二要素者稱之為不完全肥料。
含一要素者稱單元肥料,含三要素者稱之完全肥料。
含二種或二種以上肥料成分之肥料則稱之混合肥料。
目前經常使用之化學肥料(三要素肥)如下表:見圖一今日本省急待農業增產,當然應用化學肥料為一迅速效著的方法,但一合理之施肥並不簡單,施用前應考慮施肥量、肥料種類及施肥方法三項。
此三項考慮時並非獨立的而是有相互關係的。
一般多注意施肥量,其次為肥料種類,而忽略了施肥方法。
施肥量之重要係不可否認,然施肥量可因供應之肥料不同而改變。
肥料量興肥料種類之不同,施肥方法亦異。
此外,農作物之施肥亦受環境因子、土壤狀況及作物本身之影響。
(蔡福貴)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