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0 21:02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中央改造委員會】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先總統蔣公宣布引退以後,在共匪方面,始則破壞和談,強渡長江,濫用武力,殘民以逞;
繼則擅改國號,僭立政權。
及至三十九年一月,更明目張膽與蘇俄勾結,出賣國家領土資源,斷送人民生命財產,使國家淪為附庸,人民夷為奴隸,亞洲的形勢為之激變,世界的危機更形迫切。
我政府方面,由於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之後,盲目談和,致使局勢愈益不可收拾,政府遂不得不於十二月七日播遷來臺。
蔣公引退以後,仍以執政黨-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肩負起救國救民的重擔。
蔣公曾說:「當我在三十八年初,離職退休,痛切反省之後,對建黨立國的根本大計,反共抗俄的基本政策,從個人的懺悔,同志的規戒,革命環境的剖析,世界局勢審察的結果,才確定了本黨今後革命的方針。乃於三十九年七月,向六屆中央執監委員會提出本黨改造方案,著手黨的改造。」
又說:「這回改造的成就,真是本黨起死回生的辛酸歷史最重要的一頁。」
當時在蔣公交議的「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裏,明定本於下列原則,與全黨同志為黨的改造而努力:一、本黨為革命民主政黨,在三民主義最高指導原則之下,貫徹國民革命,堅持反共鬥爭,以求國家獨立、人民自由、政治民主,與經濟平等,並為世界之和平與安全而努力。
本黨對於愛國之民主政黨,及一切反共勢力,皆願與之合作,共同為救國家、爭自由而奮鬥。
二、黨的基礎,在農工青年知識分子及生產者等廣大民眾,結合其優秀分子以構成本黨,並為此廣大民眾的利益而奮鬥。
三、黨的組織,採取民主集權制,以選舉結成幹部,以幹部領導工作,以討論溝通意志,以組織決定政策,而少數服從多數之決議,上級反映下級之意見。
四、黨的基層,在於小組,小組編制,基於工作需要,為民眾而工作,為工作而組織,在工作上訓練黨員,從工作中健全組織。
五、黨的領導,必加改進,一切通過組織,組織決定一切,以思想溝通全黨,以政策決定人事,以原則解決問題。
六、黨的作風,必須嚴正整飭,使每一個黨員皆有貫徹主義、尊重組織、堅持政策、講求實效、認真團結之精神。
七、黨員之權利,必與其義務相對稱,而黨的紀律,必嚴厲執行,使黨員堅守工作岡位,堅持黨的政策,以決死之精神,用集體的力量,與共匪奮鬥到底。
中央改造委員會,於三十九年八月五日成立於臺北市。
在改造期間,黨的工作,根據改造綱要規定,努力於預定目標之實現。
中央改造委員會之組織,可以說是完整統一,精簡有效,其組織系統及業務職掌,有如前表。
至於蔣公遴派的中央改造委員陳誠、張道藩、蔣經國、谷正綱、張其盷、鄭彥棻、陳雪屏、袁守謙、崔書琴、曾虛白、谷鳳翔、郭澄、胡健中,蕭自誠、沈昌煥、連震東等十六人,皆為黨的精英,可謂極一時之選。
他們在蔣公領導之下,不眠不休的負起了黨的改造任務。
其工作成果,約略言之:在消極方面,號召黨員歸隊,重整革命陣容,要把失敗主義的毒素徹底肅清,要把派系傾軋的惡習痛切悔改,要把官僚主義的作風切實剷除;
在積極方面,關於基層組織的活動、民眾運動的展開、中心理論的樹立、文化事業的鼓勵、黨政關係的確立、幹部訓練的實施、社會調查的舉辦、基本國策的研訂、設計研究的進行、大陸工作的策畫、海外黨務的開展、紀律與考核的執行、財務與黨營事業的整頓,均次第推進,獲致相當成就與進步。
由於黨政關係制度的建立,政府民意機關中政治小組、政治綜合小組,及黨團的運用,都已使黨政工作,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三十八年十月,蔣公在陽明山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有計畫的調訓黨內高級和中級幹部,消除了失敗主義和悲觀、失望、依賴、等待的心理,確立了自力更生,雪恥復國的思想,這是扭轉危局、建設臺灣的精神力量。
綜觀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期間,自三十九年八月起,至四十一年十月七全大會開幕之日止,經過兩年叉三個月之改造,使黨的革命陣容,立趨嚴整:革命精神純潔高張,樹立了如下的基礎:一、在黨的體系上建立了嚴密的組織基礎:二、在政治上建立了地方自治的基礎:三、在經濟上建立了農村改革的基礎。
四、在軍事上建立了全軍破敵的基礎。
本此基礎,努力實行三民主義,我們才有了近三十年來國家建設的輝煌成就,至今大陸同胞翹首東望,國際人士刮目相看。
今日之中國,乃為反共復國中興建國之新時代。
(秦孝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