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中山陵】 中山陵乃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陵墓。
國父於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三十分病逝於北平旅邸,遺囑歸葬於南京紫金山(亦名鍾山),同年四月十四日成立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並勘定鍾山東部茅山南坡為墓地。
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規畫紫金山全部為總理陵園區。
陵園建設始於民國十五年春,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周年紀念日舉行盛大之奠基禮,至十八年五月,各項陵墓工程及陵園建設,次第完成,乃於六月一日舉行奉安典禮。
中山陵位於南京紫金山東部茅山之南坡,左鄰明孝陵,右毗靈谷寺,氣象雄偉,自墓道口踏石級而上,以至墓室,高度五百四十呎,共計石階二百九十級,平面距離二千三百呎,墓室與墓道口相對高度─高低相差約二百四十呎,而墓室高出明孝陵三百餘呎,自墓道口仰望墓室,甚為崇高。
全部建築融合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神,莊嚴而樸實。
其建築圖案,經由公開徵選決定,當時參加徵選者四十餘人,以呂彥直設計者最為理想,獲得第一名,全部工程均以呂君圖案為基準,整個中山陵園建成之後,包含下列各部門:一、墓室(陵寢):形如覆釜,直徑五十四呎,高三十三呎,外部以香港石砌成,中部為鋼筋混凝土,室內之圓頂,以磁石砌成黨徽,墓穴之上,置國父坐像,係大理石鐫刻,室內有通風、採光,及隔潮等裝置。
墓石有二門,一刻「孫中山先生之墓」,另一門以大理石砌成國父手書「浩氣長存」四字,室外則廣植玉蘭及法國冬青各一匝,中間散植梅樹,環境幽雅。
二、祭堂:祭堂全長九十呎,廣七十六呎,高八十六呎,外部全用香港石砌成,頂為藍色琉璃瓦,堂內有三門,門楣篆刻民族、民權、民生等字,民生門上嵌國父手書「天正氣直」額。
堂中供國父全身石像,高十五呎,底邊闊七呎,四面鐫國父革命故事,像前陳供花果祭品。
堂前後左右有青島黑石柱十二根,各以大理石盤墩承之,舖地全用白色大理石,四壁之上半部用人造石粉飾,下半部用黑色大理石為護壁。
壁上分刻國父手書建國大綱,先總統蔣公及革命先烈胡漢民所書總理遺訓、國父遺囑,及譚延闓所書國父告誡黨員演說詞。
而左右四壁有紫銅窗各八,堂內另有休息室。
三、碑亭:碑亭在陵園內石階之下,形式與祭堂相彷彿,高五十六尺九吋,闊四十呎,全部石建,頂用琉璃瓦,中立黨碑,高二十七呎,闊十六呎,福建石製,上勒「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讀者肅然。
四、陵園正門:陵門在碑亭之外,門楣之上橫懸「天下為公」匾額,門高四十九呎六吋,闊八十呎,深二十六呎六吋,為三拱形門,全部以石建,頂用琉璃瓦。
陵門外左右有半環之圍牆相連,門前有混凝土廣場,左右兩邊,各建衛士室。
五、永慕廬:位於陵北小茄山頂萬福寺古剎之旁,建築採用東方式,內設客廳一間,臥室四間,雜屋五所,作為總理家屬守陵居用,屋外環蒔花木,圍以石牆,風景清幽。
六、寶鼎:建於總理墓前廣場之南,鼎重萬斤,高十四呎,腹徑四呎,以紫銅鑄造,鼎內藏六角形銅碑一,刻戴母黃太夫人手書孝經全文。
七、行健亭:建於陵墓之西,適當陵墓大路與明陵路轉角處,便於遊人駐足休憩之所。
亭之廣闊各二十八呎,高三十六呎,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柱梁十六根,外飾油漆彩畫,四周環以水泥石花欄杆,高約呎許,以供遊客坐息。
八、永豐社:陵園樹苗花草豐盛精美,產量亦多,外界爭相購取,爰於行健亭南建屋一所,名曰永豐社,以便發售各項園產花草。
九、奉安紀念館:位於四方城東北,原係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經建,後改作中山陵園辦公處。
屋分二層,上下十間,陳列先總理逝世於北平時所用遺棺,及民國十八年舉行奉安時各方獻贈之銀、銅、磁器、雕刻、繡件、土產、花圈等紀念品二百四十餘件,內有國父親製國旗一方,最為珍貴。
又朱培德、王均贈送之建國大綱、江西磁像等,亦為特有之紀念品。
十、革命歷史圖書館:位於陵墓與行健亭之間,館舍分前後兩排,陳列革命史料及書籍,前排為閱覽室,後排為藏書庫。
以上十項,為中山陵主要建築,此外尚有育苗溫室、蓄水池、天文臺、光化亭、仰止亭、流徽榭、桂林石屋、藏經樓、陣亡將士墓、革命紀念塔等建築,皆在陵墓附近,足資遊覽。
蓋紫金山已全部畫為中山陵園。
中山陵之管理,由國民政府特派委員若干人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並就中指定常務委員五人執行會務。
常務委員會之下設園林設計委員會及總務、警衛兩處,分別辦理各項任務。
(姚國水)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