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唐才常】 唐才常(西元一八六七~一九○○年),號絨丞,亦字佛塵,湖南瀏陽人。
生於清同治六年,與譚嗣同同邑,而小譚二歲。
父名壽田,為宿儒,邑人咸尊長者。
才常幼承庭訓,長遊於大儒歐陽中鵠(瓣薑)之門,講求經世實學,與嗣同意氣相投,成刎頸交。
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議成,國勢日岌,才常謀於歐陽先生,在瀏陽創算學社,授生徒以科學新知,開湘省新政之先。
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才常以拔貢遊京師,與長沙畢永年為同年生,亦友善。
時張之洞推行新政,創辦兩湖書院於武昌,才常因進士入院講習,窮研經史,並閱當時翻譯西書,以求變革之法,謀富強之策。
會陳寶箴撫湘,亦行新政,設南學會,辦湘報及時務學堂,才常則主湘報,兼時務學堂教習,以改制圖存為天下倡。
戊戌政變失敗,才常痛摯友譚嗣同殉難,湘撫陳寶箴亦去職,感國仁無日,思為亡友復仇,離湘赴日,由畢永年介見孫中山先生於東京。
時梁啟超亦亡命日本,共商聯絡湘、鄂及長江會黨起義事,永年及才常均主孫、康(有為)兩黨合作,共謀救國之道;
惟因有為感清帝知遇之恩,不願革命,故卒未達成。
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康、梁在日本組織保皇會,才常與弟子林圭(述唐)、秦鼎彝(力山)等旋亦歸國,圖在長江一帶大舉。
保皇會允予資助起兵勤王。
才常行前,與中山先生商殊同歸之約;
抵滬後,初以組織東文學社為名,創立「正氣會」,聯絡志士,運動長江各省會黨,後易名為「自立會」,籌組「自立軍」,以討賊勤王為號召,謀建「新自立國」。
其所訂會章,序言既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又云「君臣之義,如何能廢?」
立場徘徊於種族革命及保護皇朝之間,畢永年言其自相矛盾,才常則藉口須保皇會助款,不得不然。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義和團之亂,清政腐敗,暴露無遺,有識之士,均以如何挽救時局為念。
七月一日,才常在上海邀集維新人物,開中國國會於張園,由葉浩吾主席,宣布開會宗旨:「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及「保全中國自主」等項;
並由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
舉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才常任總幹事,參加者八十餘人,為一時俊彥,孫寶瑄、汪康年、章太炎、畢永年等均與焉。
會中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大舉:以安徽大通為前軍,由秦鼎彝統之;
安慶為後軍,田邦璿統之;
湖南常德為左軍,陳猶龍統之;
湖北新堤為右軍,沈藎統之;
漢口為中軍,林圭統之;
另置總會親軍及先鋒軍兩路,才常則為諸軍督辦,分途招募兵勇。
原定七月十五日起事,集各地會黨為援,因保皇會匯款不至,擬延於二十九日發難,布告各國領事,據武昌獨立。
詎先期大通方面不能止,倉卒起而失敗;
溪口則因某理髮匠向都司告密,張之洞聞報,派兵搜索,才常與林圭、田邦璿等二十餘人被逮,搜出軍用品及軍事底冊多種。
才常被捕後,慷慨謂張之洞曰:「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
獄中題壁詩,有「賸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之句。
於七月二十八日晚就義,同難者共十一人,獨梟才常首懸於漢陽門,雙目直視。
嗚呼!
烈矣。
時遺骸無敢收者,後叢葬於武昌郊外洪山之麓。
北伐成功,國民政府修其墓,前豎石坊,顏其碑曰:「庚子烈士公墓」。
才常等殉難後,黨人秦鼎彝、陳猶龍、戢翼翬等出險者,亡命至日本,群責梁啟超背信,數康黨遲不匯款,貽誤大局之罪。
保皇會從此信用盡失,不復侈言起兵勤王事,後亦改為「帝國憲政會」矣。
(張益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