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絕句】 絕句,是近體詩(或稱今體詩)的一體。
有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又可細分為五絕和七絕兩種,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一種,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且常用仄聲韻。
五絕每句五字;
七絕短句七字。
不論五絕或七絕,每首都有四句。
絕句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四庫提要文評類認為漢時已有絕句,所以絕句先於律詩。
二、峴傭說詩則認為絕句後於律詩,是截取律之半:或截首尾兩聯,或截前半首,或截中二聯而成。
因此絕句又稱截句。
如果以五絕和七絕論,五絕是要比七絕早,這是因為漢時樂府以五言絕句為一解的很多,漢末上留田行詞:「里中有啼兒,似類親父子,回車問啼兒,慷慨不能止。」
正是一首絕句。
加上七絕到唐時才漸盛,如陔餘叢考引楊伯謙云:「七言絕句,初唐尚少,中唐漸盛。」
杜詩詳註:「胡應麟曰:七言絕起四傑。」
本來絕句是不屬對的,不過因為受律絕是截取律詩而成的說法影響,有人認為:如果是截取律詩的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而成的,那麼都要屬對。
如果是截取律詩首聯(一、二句)和頷聯而成的,那麼首聯不對,頷聯要對。
如果是截取頸聯和尾聯而成的,則頸聯要對,尾聯(七、八句)要對。
如果是截取律詩首聯和尾聯而成,則都不對。
絕句詩以第三句最重要。
第三句寫得愜意,第四句自然躍出。
至於第三句的筆法,只有兩種:其一篇承上而言;
其二為另起一意。
詩中有翻案法,蓋取前代史事或詩意而反說之,目的在造成雋永之趣,杜牧和王安石堪稱個中翹楚。
(蔡茂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