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的英文是Idealism,取自拉丁文Idea(觀念),拉丁文別取自希臘文Eidos。
在哲學上,它是與實在論、唯物論,很多次也與經驗相反對的,其意義是複雜的、多端的。
一、廣義的:指的是以任何方式將存在引歸於思想或觀念者。
即反對實在內容的。
二、通俗義的:指的是一種信念,認為只有觀念成理想,才能改變世界,這種意義往往是一種輕蔑的意義,比如一個不務實際的人,我們往往說他是生活於理想中,也就是笑他不切實際。
三、人們往往用理想主義來指那將觀念的實在性,肯定如不屬於感官,並且超越感官的實在物:即將觀念列入實在界中,觀念能夠存在於特殊世界中(柏拉圖的主張),也有人認為觀念乃是存在於神的思想中(馬雷勃朗士),或者說它們是存在於個人的思想中(柏克萊);
實在,理想主義的本質,乃是不承認外在的實物,是我們思想中表象的原因;
另外,理想主義也否認外在的實體(這就是所說的無形主義者),或者說理想由於它們是關係著我們的理智,不屬於物質,即與物質無關,這是康德的主張。
四、另有超越理想主義一辭:這一辭也是由康德開其端。
在這種名稱下,人們認為現象只是一種單純的呈現,而不是一種物自體,這個與柏拉圖的經驗理想主義是相反對的。
這種學說,人們又稱之為超越的實在主義,以現象為獨立存在之物。
另外還有笛卡爾所說的問題的理想主義,他認為精神的存在,乃第一確定。
五、主觀的理想主義:費希特主張,他認為一切皆來自絕對我,並與我對待。
六、客觀的理想主義:是雪林自稱自己的學說。
七、絕對或辯證的理想主義:是人們對黑格爾哲學的稱呼,黑格爾認為觀念(理想)乃是主體與「有」的自立體。
存在不過只是一個契機而已。
在這紛紜的意義之外,我國的時賢,將理想主義的意義改變了,他們幾乎將文專用於倫理道德思想上,認為道德的至高境界是理想主義,人的現實是有缺點的,故此應以崇高的理想為道德的標的,認為理想主義是沒有缺欠的,我們應本著理想而行事、而作人、而修德行善。
這個用意是很好的,然而實際上,理想一詞,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也就是說理想有好有壞,每個人皆根據自己的理想作事,並不能真正的達到高尚的道德標的。
因此,理想主義並不是倫理學所應奉行的。
(趙雅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