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恐慌與危機】 恐慌與危機(Crisis),是經濟發生循環變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
在西元十九世紀到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TheGreatDepression)間,舉凡循環的擴張,轉變為蕭條的轉折點上,通常都發生顯著的金融危機(FinancialCrisis)。
例如:股票交易的激烈暴跌、倒閉風潮、銀行擠兌或類似的種種現象。
當金融危機首先引起經濟學家的注意時,危機論(TheoriesofCrises)也就變成循環理論的先驅。
到十九世紀末期,金融危機更被普遍公認為任何循環不易的表徵。
不只在上轉折點(UpperTurningPoints)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在循環過程的其他點上,也會有危機的出現。
例如,在一九三三年,美國的銀行體系崩潰時,十九世紀型的金融危機,便在美國景氣循環的下轉折點(LowerTurningPoints)時候出現。
但卻是最後一次的出現,從此,這種全面性的金融危機就此消失了。
雖然在戰後有許多次外匯危機,也有一些很激烈的股市暴跌,但卻無集中性的倒閉風潮或銀行擠兌。
在一九六六年夏與一九七○年春,美國有所謂信用擠壓(CreditCrunch),但卻未演成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所以說,金融危機當成景氣循環的規律性表徵,應是過去的事了。
所以,早期的著作,對循環的研究都緊握著顯著的危機現象,及其相隔的時間加以解釋。
但由於景氣循環的知識日漸增加,便在不否認較大變動的重要性下,更注意及小幅度的變動,加以處理。
而以衰退(Recession)的概念,取代危機的概念。
恐慌與危機,也就只是景氣變動過程中,一種激烈的變動現象罷了。
例如美元危機、石油危機等特別經濟事件。
(許添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