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刺繡藝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7 06:5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刺繡藝術

 

我國的刺繡工藝,究竟創始於何時,雖然至今未有明確的考證,但從新石器時代出土遺物有骨針的發現,夏代遺址又曾發現半個蠶繭,而尚書益稷篇記載:舜命禹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由此可知,刺繡之起源,必在三代以前。

 

周禮上有「繡繢共職」的記述,可見周代宮中,已設繡工,主要繡飾是用在貴族禮服上,以表徵階級名位。

 

漢代的繡品,因民國以來全國各地文物的出土均有發現,參酌古籍上所記,證明漢代已有專業化的繡工,政府亦設專司督造,使用的範圍普及於生活上的用品,乘輿、服御、旂常等。

 

當時的刺繡,使用「鎖針繡法」,是採用「套花」、「扣花」、「拉花」的技法,這種繡法成為後世運用廣泛的鉤針法的根源。

 

刺繡圖案,大致採用幾何圖紋及自然的鳥獸花紋為主,保存至今的「乘雲繡」,是以黃色絲繡在白帛上,以「鎖針繡」繡成雲紋,熟練而流暢的線條顯示刺繡的普及發展。

 

三國時,吳國出現了一位刺繡史上號稱「針絕」的名家,也是古籍上載以繡品作者之始。

 

據傳趙夫人能刺繡五岳列國之圖於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

 

繡藝精巧,自不待言。

 

唐代文風鼎盛,繡技更為精進。

 

據杜陽雜編記述:「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

 

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於毛髮。

 

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

 

又據史傳載,專供楊貴妃使用的織繡工,即達七百人之多,可知當代刺繡工藝發展之盛。

 

迨後因受佛教盛行的影響,繡品的宗教色彩日益濃厚,佛像、法書、宗教用品的繡作大為流行,有善男信女,為表虔誠信仰,往往耗十數年的時光,從事佛像繡製。

 

現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觀音聖像」,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釋迦說法圖」,即為長達盈丈的鉅作。

 

唐因中西文化的交流,外來的影響顯示在繡品的題材與圖案,如唐草紋、葡萄紋均是。

 

隨著繡技的進步,新創「平針繡法」,特別講究絲線色彩濃淡的配合,長、短針的交互適切運用,並以順線、扎邊、藏針眼等技法,使繡品表現質感,繡者又可融和個人的巧思靈感自由的發揮,產生真正富有藝術性的創作。

 

宋代我國美術工藝最為昌盛,宜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設置繡院,在蘇、杭等地設有刺繡局,官督監製,工匠達數千人,我國刺繡藝術臻至成熟階段,又開創了「書畫繡」,所謂「師造化以賦形,究萬物之情態」,以針代筆,以絲賦彩,將名蹟墨寶重現。

 

尤其是畫面留白,顯出主題的繡面處理方式,使繡品配合當代玄幽的思想,流露出難以言喻的意境之美,刺繡作品已在實用之外,漸漸進入藝術欣賞的範疇。

 

明代書家董其昌在筠清軒祕錄中記云:「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髮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嚵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

 

將宋繡之美,描述得淋漓盡致。

 

今觀宋繡,如故宮所藏之大士像、白鷹等,除平針繡法,更利用平金(盤金)法、鋪絨法等,使其產生立體感,猶如浮雕的藝術,顯現質量的重感。

 

明代上海露香園的「顧繡」,名震中外,在繡技上更是推陳創新。

 

傳為顧會海侍妾繆氏所創,其繡法傳自內院,針法極盡變化能事,更利用補色、間色等方法,增加繡面的層次感,又因劈絲織細如毫髮,故使和色自然勻貼,針腳整齊,一絲不亂。

 

著名繡作「八駿圖」,頗得「趙子昂用筆,亦未必能過」之讚譽。

 

刺繡藝術的精髓,可謂發揮達於極致。

 

續傳之顧壽潛妻韓希孟,精工花卉,曾作宋元名蹟方冊,精美絕倫,實為不二之傳世作品。

 

清代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蘇州、杭州成為刺繡的中心牠,各地刺繡風氣大開,中葉以後,除「顧繡」、「蘇繡」外,「粵繡」、「湘繡」、「閩繡」、「京繡」、「蜀繡」、「溫繡」紛紛崛起,「湘繡」更以絲細針密,配色鮮麗自然,層次分明稱譽於世,其他亦以富於地方色彩見稱。

 

這時不僅題材的運用打破傳統,繡法的變化複雜更是前所未有,俗稱「穿珠、平金銀、戮紗、挑繡、堆絹、貼綾」等各種技法的靈活運用使繡技的發展達於顛峰。

 

這時生活中的各種用品,被面、門簾、衣裳、忱面、肚兜、圍巾、店招、桌飾、鞋面、荷包、套墊、椅帔等,無不以繡為飾,宗教用品更是廣為使用,刺繡女紅家家為之,繡藝精絕視為女德之一。

 

陳丁佩著繡譜中有云:「姑嫂妯娌之間,藉此以陶淑性情,使好動者靜,好言者默,因之戒慵惰,息紛紜,壹志凝神,潛心玩理。」

 

刺繡對於我國婦女嫻靜、忍耐、溫柔、勸勉傳統美德的培育,可謂功不可沒。

 

清末民初的沈壽,運用西畫中光影明暗的透視技法於刺繡,尤擅長人物繡,所繡之義大利皇后像曾得國際賽會的特獎,名動中外,使我國繡藝益為發揚光大。

 

民國十三年又新創「亂針繡」,可產生生動的畫面效果。

 

近年來機器取代手工,費時費力的純手工繡藝,因而日漸式微,這項享譽世界的民族工藝應如何再倡導與保存,是國人必須加以深思的課題。

 

(林淑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8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4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