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京腔】 歌唱的聲調,叫做腔。
我國戲劇。
多以腔名,有因地區得名者,如江蘇崑山的崑腔。
江西弋陽的弋腔是。
有因聲調得名者,如浙江之的篤腔,河北之喝喝腔是。
也有因伴奏之音樂得名者,如以笛子、嗩吶伴奏之吹腔,以梆子節板之梆子腔是。
京腔,也是因地區而得名的,它的產生年代,殊不可考,但是在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綴白裘中,便已經見到京腔的名稱。
我們可以推測,從明成祖(永樂帝)遷都北平府,改稱為北京之後,其地便成了政治文化中心。
那時,發源於大都(元代稱北平為大都)的雜劇(北曲),已趨沒落,而南曲又非北方觀眾所能理解。
時勢所趨,自然會產生新的劇種。
就綴白裘所載京腔的唱詞推敲,其字、句的組織,仍與元雜劇的曲文接近,唱法恐怕也鄰於北曲。
這可以說是早期的「京腔」。
乾隆以後,各種地方戲劇,流入北京的日見其多,遂形成兩大支派:一是士大夫所欣賞的崑腔,時稱雅部;
一是一般市民欣賞的雜劇,時稱花部。
綴白裘所載「梆子腔、亂彈腔、批子、高腔、京腔、吹調(腔)、秦腔、靼曲…」一概收入「雜劇」之中,可見此所謂雜劇,絕非元代之雜劇(北曲),不過襲用其名稱而已。
再後於此若干年,徽調、漢調,流入北京,因為有出色的演員,所以帶給戲劇界很大的激動,原有的花部戲班,與之交流,而產生了今日的皮黃,不但壓倒了花部各劇種,且進而取代了崑腔。
後來,這個劇種,傳播到南方各都市,因其來自北京,故以京腔呼之,可稱為後期的「京腔」。
(張大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