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佛寺壁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6 15:4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佛寺壁畫

 

我國壁畫藝術,自有其光輝的傳統和獨特的風格,佛寺壁畫尤為壁畫的重心。

 

因為佛教藝術承繼固有技法而發展成長,形成我國人物繪畫演進的基礎,而佛寺壁繪畫也為當時藝術家競賽畫藝的場所,從中可以瞭解到我國繪畫發展的重要過程。

 

約在西元前六百年頃,在記載上已提到「明堂」、「先王之廟」或「公卿祠堂」有著主題鮮明的繪畫,而這種壁畫的內容,到漢代發展的更普遍。

 

如魯靈光殿壁的:「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海神靈。」

 

各地漢祠堂和墓室的石刻畫像等,都有其「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意義。

 

壁畫作品以墨勾線,著以朱、青、黃等明快色彩,是為日後佛教寺廟壁畫的先聲。

 

漢末佛教傳入,藝術為有助於宗教的傳播,塑像及壁畫隨之而茁長蓬勃。

 

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大致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

 

有名的佛教藝術勝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無法鑿刻而為泥塑及壁畫外,北方的如山西大同的雲岡、河南洛陽的龍門、甘肅天水的麥積山、太原的天龍山、鞏縣石窟寺都先後開鑿。

 

南方佛畫的先導,如晉代戴逵、戴顒父子增損塑像,使具我國藝術的比例尺度,達到光顏圓滿的境界。

 

顧愷之畫維摩詰像,光照一室,成為千古的楷模。

 

我國人物衣紋的骨法,南北朝時有「張家樣」、「曹家樣」,唐代有「吳家樣」、「周家樣」的說法,說明了人物畫在佛畫表現中的各種類型的演變。

 

張僧繇為梁時人,筆跡周密完美,暈染的「沒骨法」,便是受佛畫傳入影響發展完成的。

 

初唐的閻立德、立本兄弟便繼承了這種衣紋的染法。

 

印度在四世紀初建立了笈多王朝,雕刻人像,衣服緊貼全身而顯露曲線。

 

北齊的曹仲達便倣照這種形式而創出新的風格,後人名之謂「曹衣出水」。

 

唐開元年間,出現了百代畫聖吳道子,他一生中在長安、洛陽兩地的寺壁中,壁畫不下三百鋪。

 

由於壁畫面積廣闊,細密的筆法無法表達強勁的筆力和氣勢,他用筆奮掃,衣裾飛舞飄動,便有了所謂富運動感的「吳帶當風」形態。

 

由於吳氏運用筆墨,已足於將形相表現得完全精確,種下後日傳染色彩淪於附庸的觀點。

 

周昉是晚唐時的畫家,他初學張萱,繪畫以描寫貴族的生活為主,但極能把握人物精神外射的性情言笑,對繪畫的寫真,開了一條新的路子。

 

南齊謝赫的六法,為國畫中評鑑的圭臬,實際卻從印度造像的迦摩經而來,直到清末,仍然被認為國畫創作所應遵行的不二法門。

 

藝術的發展,以經濟為基礎,以社會的喜憎為對象,寺觀中經常舉行「俗講」、「道場」,吸引了廣大的民眾,而佛經的內容法華經、藥師經等的經變、曼陀羅、尊像、頂相等等,都是傳播佛教不可或缺的手段,主持們都用重金禮聘名家高手,使寺廟成為繪畫的展覽場所。

 

畫家的技藝,也因相互切磋達到了頂峰。

 

唐代的洛陽敬愛寺、成都大聖慈寺、鎮江甘露寺都是名家畫壁薈集的場所。

 

以成都大聖寺為例,九十六個院落,壁畫有八千五百二十四間,佛、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以數萬計。

 

其中包括盧楞伽、張南本、孫知微等的作品,這已經是會昌滅沙以後的殘況,最盛時的狀況真是可想而知了。

 

五代十國時,寺廟壁畫未衰,以跋異故事為例。

 

梁時洛陽廣愛寺以厚幣延聘畫家,跋異時稱名家,正作圖時,有人自觀眾間走出,自願相助,竟不起草稿畫成一圖。

 

跋異張口結舌,驚道:「閣下是張圖張將軍嗎?

 

看來這二堵壁非我所能。」

 

肅然而退。

 

後又為福先寺畫大殿護法神像,又有名李羅漢的前來要求角藝。

 

跋異聚精會神畫出神像,法相莊嚴,設色端麗,李羅漢自慚而退。

 

可見畫家們在寺廟壁畫上競爭的激烈。

 

從五代迄宋,壁畫受到繪畫發展的影響,佛教的內容漸行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釋道畫並行於世。

 

而一般殿廷壁室花卉走獸,四時風景的普遍,多少使壁畫內容發生了變動。

 

北宋李龍眠的「白描法」正式為畫人所接受,使繪畫的技法,焦墨淡染、淺降、水墨渲染等,也見於華麗堂皇的佛畫中。

 

元代於宮中設「梵象提舉司」、「諸色近人府」,專事寺院宣繪密宗傳入的佛像,現今青海、西藏、蒙古等寺院中尚有這一類畫像保存著。

 

遼、金、元寺觀壁畫保存到今天的,在山西有大同華嚴寺、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趙廣勝寺、水神廟、芮城的永樂等。

 

內容有民間的傳說,如永樂宮的內容則屬道教教義宣揚的壁畫。

 

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見於寺壁者如鳳毛麟角,匠人繪畫一則投世俗人喜好,二則習慣地延用民間流傳的觀念和樣式,除了釋迦、觀音、羅漢、藥王外,也塑畫關羽、張飛、西遊記、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說中的故事,本省各廟大都代表著這種民俗為主的風格,不易在看到早年唐宋時整壁的經變,或整堵的神佛畫像那種攝人心魄、氣象萬千的景象了。

 

最後,約略介紹一下壁畫的步驟。

 

首先以粗泥鋪地,加一層麻筋、棉花、駝毛等的粗泥,再刷以摻有輕膠的堊土。

 

用柳條燒成的朽子起稿,以淡墨定稿,以墨或深或淺地勾勒,分別染色,還有用瀝粉、貼金來裝鑾的。

 

佛教壁畫隨教義宣揚的需要而發展,也隨著宗教性質的改變而衰退,但在我國人物畫發展過程中,注入的新血,使人物畫蓬勃成長,其功績是無法否認的。

 

(沈以正)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7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07:01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