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伊匹克提特斯談話錄】 伊匹克提特斯(Epictetus,西元五五~一三五年),是羅馬帝政時代的後期斯多噶派哲學家,生於福利吉亞(Phrygia,小亞細亞)。
在羅馬做奴隸時,從魯福斯(MusoniusRufus)學斯多噶派哲學。
後來獲得自由,成為自由民之後,即從事教學工作,弟子多為庶民子弟。
多密提亞努斯皇帝(Domitianus,八一~九六在位)時,被放逐至希臘的尼可波利斯(Nikopolis),依然教學不輟。
去世時,未留下任何著作,後由其門生亞里阿諾斯(Arianos,九五~一八○)將其言論編輯成「談話錄」;
又將談話錄摘錄成「綱要」(Encheiridion)一書,後者較前者風行於世。
無論談話錄或綱要,都能顯示伊匹克提特斯哲學的觀點。
伊匹克提特斯哲學可用「忍耐」一詞來涵蓋。
在民眾廣受政治蹂躪的絕望時代,他認為人無恃外界,外界只會愚弄人。
因此,人無論遭遇什麼痛苦,都要忍耐,都要維持內心的平靜,絕對不能驕恣怨嗔;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為這些事情所動,反要用我們人類的心,使這些事情趨於善。
我們所以能夠自由,就因為我們有這個心。
如果真正擁有這忍耐趨善的心,無論在何種處境下,我們都會幸福。
因為有此心,我們不會害怕貧窮和牢獄,不會被貧窮和牢獄扭曲。
伊匹克提特斯所說的心就是理性。
他認為,理性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也是宇宙的自然本性。
因此,遵循理性,即可與宇宙合而為一。
與宇宙合一的生活,就是個我意志與宇宙意志、個我律動與宇宙律動一致的生活。
就此點而言,伊匹克提特斯哲學與中國宋儒的天理論頗有相通之處。
(李永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