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李善為之注,乃離為六十卷,是今存最古之總集。
所選文章,上自周秦,下迄宋齊,集七代之菁英,為藝林之瓖寶。
至其選文之義例,是以「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為準的,是故舉凡經書、子書、史書,以及戰國策、兩漢奏疏之類,皆所不錄。
蓋姬公之籍,孔父之書,可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不可重加芟夷,故所不選;
老莊之作,管孟之流,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亦所不取;
而謀夫之話,辯士之端,雖語流千載,然事異篇章,是又略諸;
至於記事之史,繫年之書,乃所以貶是非,紀別同異,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惟其讚論序述,綜緝辭采,錯比文華,合於義旨,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全書選錄,共百三十家,其間去取:一、不錄生存,晁公武郡齋讀書記云:「竇常謂統著文選,以何遜在世,不錄其文,蓋其人既往,而後其文克定,故所錄皆前人作也。」
二、近詳遠略,何屺瞻讀書記謂:「此書於嬴劉二代,聊示椎輪,當求諸史集。
建安以降,大同以前,眾論之所推服,時士之所鑽仰,蓋無遺憾焉。」
至其次文之體,凡三十有八:曰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策文、表、上書、啟、彈事、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諭、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
賦與詩又析為若干類,賦則分為京都、郊祀、耕耤、畋獵、紀行、遊覽、宮殿、江海、物色、鳥獸、志、哀傷、論文、音樂、情等十五類。
詩則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讌、祖餞、詠史、百一、遊仙、招隱、反招隱、遊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戍、郊廟、樂府、挽歌、雜歌、雜詩、雜擬等二十三類。
每類之中,文之先後,以時代為次。
如賦之京都類,先班孟堅,次張平子是也。
詩之各類中,先後間錯出,李善作注時,皆已訂其失矣。
綜觀昭明之分體,容或不免碎雜之嫌,致貽後人之訾議,實則昭明分體,多因仍前規,如賦騷之分,蓋本於彥和騷賦之分篇;
賦列詩前,則例啟於漢志;
賦之分類,乃襲自文心之詮賦;
而史述贊之名,亦本於摯虞流別集。
過秦稱論,吳志闞澤傳已有;
物色為名,雕龍曾用題篇。
惟其論文,但拘形貌,昧於文學之流別,如賦立耕藉之目,所錄止潘安仁藉田賦一首;
立論文之目,止錄陸士衡文賦一首;
七發命七,詩立百一,皆非所當。
至於入選之文有為膺品者,一為司馬相如長門賦,一為李陵答蘇武書,一為孔安國尚書序,此三篇文章,後人多有考訂,惟昭明時,固無不信其為真也。
有增刪古人之文者,俞理初癸巳叢稿文選自校本跋謂:文選見於史策者極多,選家例有甄別增刪,其本有視它增多者,如西都賦詩,視漢書多「眾流之隈,汧涌其西」八字,東都賦,視漢書多「嘉祥阜兮集皇都」一句,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視漢書多「太史公牛馬走」等十二字,東方朔答客難,視漢書多「傳曰」以下十七字。
景福殿賦注引薛綜東京賦注曰:「高昌、建成二觀名也。」
而賦文無此二觀,蓋昭明刪之;
九章涉江「亂曰」以下刪五十三字;
鍾土季檄蜀文,刪「其詳擇」等九字,伍彥昇為褚蓁讓代元襲封表、奏彈劉整等,昭明亦有所刪。
有割裂古人之文代造題目者,如范曄後漢書本自有諭,昭明又截皇后紀、宦者傳、逸民傳之首節,題以倫字。
有誤析賦首,或摘史辭為序者,王觀國學林謂:傅武仲舞賦,宋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本皆無序,昭明各誤析其賦首一段為序;
楊子雲羽獵賦首有二序,第一序乃雄序也。
第二序乃雄賦也;
此外,楊子雲解嘲序、甘泉賦序、賈誼鵬鳥賦序、禰正平鸚鵡賦序、司馬長卿長門賦序、漢武帝秋風辭序、劉子駿移書責太常博士序,皆非序也,乃史辭也。
有標題之誤者,如劉安招隱士一首,據王逸楚辭章句云,當為淮南賓客所作,而題曰劉安,誤也;
趙景真與嵇茂齊書一首,當改題為呂仲悌與嵇叔夜書;
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一首,趙琴士讀書偶記以為當題為陳琳為袁紹檄州郡討操;
詩中標題之誤者,李善等多已訂正矣。
若此之類,雖不無小失,然不足為其書病也。
注本中以李善注為最精,其書除釋音訓義可謂詳盡外,且有以注訂誤者,以注補選文之闕者,以注辨論者,文外推意者;
其有用事未詳者,亦一一標出,不強以臆說解之。
舊注是者因而留之,並題其姓名,其有乖謬者,乃予具釋,並稱臣善以別之,以示負責。
至其徵引群書,取材繁富,藝林尤為無匹,計約千六百餘種,其餉遺來學之廣,從可知矣。
唐呂延祚五臣集注,自李濟翁以下,無不譏其迂陋鄙俗,然其疏通文意,亦間有可採之處。
自南宋以來,李善注皆與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選,而善注單行本世遂罕傳。
嘉慶中(西元一七九六~一八二○年),鄱陽胡果泉氏所得宋淳熙尤延之貴池刊本李注文選,實亦從六臣注提掇而出,後李注單行本,咸從之出,汲古閣之刻,亦祖於此,胡氏有文選考異十卷,為諸家考異中最為精審者。
此外,清人精於選學者猥多,其尤者,如何義門讀書記、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張雲璈選學膠言、梁章鉅文選旁證、朱珔文選集釋、胡紹煐文選箋證、許巽行文選筆記等,或為評校,或為選理,或為注釋,皆可資研習昭明文選者之參考。
(李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