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有孔蟲軟泥】 主要由有孔蟲遺骸組成的鈣質沈積物,被稱為有孔蟲軟泥(ForaminiferalOoze)。
大洋中之海底沈積物早期被分為陸源性沈積物(TerrigenousSediments),及遠洋性或深海性沈積物(PelagicSediments)之兩大類。
陸源性沈積物堆積於靠近大陸之海底內。
其大部分為大陸上之陸源性物質經風化及侵蝕後之產物,而再被河流搬運至海底沈積者。
其所含陸源性物質之百分比距海濱愈遠側愈減少,直至以遠洋沈積物為主之地區為止。
遠洋性沈積物通常可分為深海黏土(AbyssalClay)與有機軟泥(OrganicOoze)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兩大類型是深海紅黏土(AbyssalRedClay)及有孔蟲軟泥。
有孔蟲軟泥主要由抱球蟲(Globigerina)的遺骸組成,因此有孔蟲軟泥可稱為抱球蟲軟泥。
有孔蟲軟泥含有各種有孔蟲化石(FossilForaminifera),以抱球蟲科的各屬之Globigerina、Globigerinoides及Globorotalia為主。
至上述兩類型間之過渡帶(TransitionalType)則以碳酸鈣含最百分之三十為區分之標準線。
主要由有孔蟲即抱球蟲軟泥組成的鈣質軟泥,則局限地分布於地勢較高的海域內,以及充滿著溫暖海水的海盆內。
抱球蟲軟泥,在太平洋主要分布於南太平洋,其面積約達五千二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太平洋總面積之百分之三十六。
抱球蟲軟泥,在大西洋之分布面積約達四千萬平方公里,而約占大西洋總面積之百分之六十五。
在印度洋之抱球蟲軟泥分布面積約達三千四百萬平方公里,占印度洋總而積之百分之五十四左右。
已知有數種浮游性有孔蟲其有可靠之溫度容忍性(TemperatureTolerances)。
因此,由其分布於現代海中之情形,過去之氣候,便可自岩心中,此等種類豐富變化之研究中推論之。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