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汕頭】 汕頭,是廣東省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粵東潮、梅等十餘縣和閩西上杭、長汀等數縣的進出口港。
汕頭原為韓江三角洲南端濱海漁村,清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中、英、法天津條約訂定開作商埠,自此工商興盛。
民國十九年成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列為二等港。
汕頭東西南三面環水,東為韓江,西為鮀江,市區全為河流沖積地,有沙汕頭之稱。
灣內停泊水域,南北寬一千五百至二千公尺,東西長五千公尺。
港內平均水深五至七公尺,可停泊六千噸級輪船約二十艘,建有碼頭及倉庫設備。
但潮水落差近三公尺,故大船須待滿潮才可通行。
由於河流淤積,港口日淺,影響航運很大。
汕頭平均雨量才一千五百公厘。
颱風來襲時,常釀成災害。
民國十一年八月二日風災,暴風雨挾狂濤猝至,沖擊低窪地區,死傷人數達八萬餘,損失財產無算,可謂空前浩劫!
汕頭人口,民國六十年代估計約為四十萬。
一般職業除商店服務之外,有漁業及罐頭業、水產加工業和化學工業等。
手工藝則以抽紗、刺繡、織錦、緙絲等最為著名。
韓江和鮀江流域一帶,到國外謀生的僑民很多,他們都以汕頭為出口港。
民國二十五年,我國政府在汕頭設僑務局,處理僑民事務。
當時僑匯自汕頭匯入者,年約五千萬至一億元,為我國外匯一大收入。
汕頭出口貨以抽紗、繡品,菸葉、柑橘、茶葉等為主;
入口貨則以麻布、棉紗、染料、食米、石油等為多。
民國六十年代吞吐量約有一百萬噸。
汕頭現為中共軍港,基地設在達濠。
(陳伯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