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方言】 方言是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的變體。
在語音、詞彙、語法上有自己的特點。
方言之間的差異,足以各自成為一分別實體,卻不至於被認為是兩種語言,因為具有共同祖語的徵(如漢語都具有單音節結構、聲調區別及使用量等)。
現代漢語一般分為十大方言: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吳語、贛語、客語、相語、閩語、粵語。
其中北方官話只有陰平、陽平、上、去四種聲調,粵語卻多至八、九個調。
吳語保有古代的濁塞音等,都是語音特徵。
北平人把老鼠叫「耗子」,閩南人把客人叫「人客」,是詞彙徵,廣東話把「你先走」說成「你行先」則是句法特徵。
按地域區分方言僅是相對的,同一方言又可依內部差異分為若干「次方言」(地區方言)與「點方言」(地點方言),如閩言分閩北與閩南兩種次方言,閩南又有廈門話、漳州話、潮州等點方言。
又某一特定階層或社?
的人可形一種「社會方言」,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用自己「意識方言」。
在語言的歷史演變中,某一特定時期所用的語言,也稱為「當世方言」,如十九世紀中葉的不列顛英語。
漢朝楊雄所著的「方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
方言的產生是語言分化的結果,隨著社會發展、政治、政濟、文化等條件的改變,已使得分歧的方言統一在標準語(國語)之下,方言的發展因而減緩,並有日益消失的趨勢,但方言學的研究,卻因科學方法注入而方興未艾。
(姚榮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