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世界農學】 農學在目前世界。
其定義最為人稱道者,為沙休茲(Sahutze)氏之說,即:「農學為使農業成為營利化之基礎學問。」
惟現代農學之範圍至廣,實如農業哲學一書作者克萊茅斯基氏(R.Krzymowski)所云:「在本質上,已構成一百科字典之科學。」
若僅著眼於營利,則於農學之本身,即難有其充分之瞭解,不可不知。
世界農學之發展,在歐美方面,人多將其分成泰兒(A.Thaer)以前之農學及泰兒以後之農學而敘述之。
歐美人士認世界最古之農業詩篇,乃希西阿多士(Hesiodos)之「工作與日月」。
此頗似我國詩經豳風七月篇,惟終不及,在羅馬時代如華羅(MareusT.Varo)、科盧默拉(C.J.Colu-mella)等人著作,曾描述當時農業。
至中世紀,農業進展緩慢,至十八世紀始有所謂官房學、納工、農、林、礦及商業為一爐,農學乃其一部分。
其時,德國柏克曼(J.Beckmann)著德國農業原論,實有功於農學獨立基礎之奠定。
而泰兒氏,亦為德國人,生於西元一七五二年,卒於一八二八年,其大著作為「合理的農業原理」,計有四卷,在近代歐美系統農學之建立上,實佔有其中堅之地位。
對德國農學之建立,更有其特殊之功績。
德國繼泰兒之後,有可蒲(J.Koppe)、斯威里(J.N.VonSchuvery)、屠楞(J.H.Thüen)等,皆農學傑出之士。
其後,更有李必西(JustusVonLiebig)、羅時(W.Rosther)、扶林(J.Fühling)、倍耳(J.Pohl)、克萊茅斯基等。
法國農學可分兩期:第一期偏於農業經濟,有揆士耐(F.Quesney)以下之重農學派屬之。
進入第二期,則以農村社會學為中心。
有蕭西耳(E.Jauzier)為要角。
而其果樹園藝與造園學,更居歐美之領導地位。
英國之農學以楊格(A.Young)氏為首。
其前有杜塞耳(ThomasTuser)、古格(BarnabeGooge),衛斯登(SirRi-chardWeston)等。
其後,僅第一次大戰後,有李恩(J.A.Rienn)、伊耳勒(LordErnle)等,為人重視。
此外則為英國皇家農學會出版之弗利姆(Fream)所著農業通論,係一世界名著。
美國農學,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甚為發達。
惟斯匹耳曼(W.J.Spillman)所著美國農場管理制度,氐倫氏(G.F.Warren)所著農業調查二書,甚獲好評。
加威耳(T.N.Carver)所著農業經濟學原理及伊利教授(RichardT.Ely)所著土地經濟學,亦極有名。
而泰崙(H.C.Taylon)氏之農業經濟學及吉勒第(J.M.Gillette)、加耳平(C.J.Galpin)等人著作,亦俱重要。
日本農學源於德川時代,其時宮崎貞安氏所著農業全書,乃本其四十年之農耕經驗,並參考中國之齊民要術而成。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