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新聞●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原名徵信新聞報,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日,由余紀忠創辦於臺北,最初為一經濟性專業報紙,以後逐步發展而為綜合性大報。
從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是開創時期,創業階段資金有限,無力自設印刷工廠,報紙委託其他印刷所代印。
四十三年,由於事業基礎奠定,創辦人決定調整編採方針,擴大報導面,循綜合性報紙的路線發展,可謂蛻變時期。
開始購置印刷機器,自建工廠,社址亦從臺北市開封街遷至大理街現址。
報紙篇幅由一大張而一張半(四十四年九月十六日),進而兩大張(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而兩張半(五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再增至三大張(六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月),發行地區擴及全省及海外各地。
民國四十九年更名為「徵信新聞報」後,內容普受讀者歡迎,兼以經營得法,發行數字直線上升。
五十四年以後,報譽日隆,蜚聲海內外,樹立了民營大報的權威地位。
所有評論建議,深為朝野重視。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徵信新聞報易名為中國時報,因其內容,早已超越經濟性範疇,決更改報名,以符實際。
為求進一步發展,及為讀者提供更佳報紙,中國時報開始一項大膽的嘗試,利用平版彩色印報。
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啟用美國高斯公司奧本尼式照相製版彩色高速輪轉機,當時為亞洲地區使用此項機器的第一家報社,亦為中文報紙的印刷創一新紀元。
印刷成本固因而大增,而報面清晰美觀,讀者為之耳目一新。
由是而發行量激昇,廣告亦隨之驟增。
實為中國報業史上一大改革。
民國五十九年十月,時報大廈興建落成,設備全部更新。
六十五年十月二日,時報第二座新建之編印大廈落成,同時裝置海利斯一六○○高速輪轉機,每小時至少可印報十二萬分。
目前中國時報社已擁有高斯高速輪轉機十二部,俟新購海利斯八四五型彩色機三組,今(七十)年裝置運用,屆時時報印刷量將達一百五十萬分。
由於新聞內容不斷充實,印刷精美,中國時報發行遍及都市鄉村各階層。
六十八年八月九日,時報鄭重向讀者宣布:發行量突破一百萬分:時報業務日益擴充,目前社址已不敷應用,刻已購得大理街現址左側土地,動工興建第三座編印大樓,預定七十年度中落成。
原中華路四十九年經理部舊址及位在大理街口、和平西路建地,亦已購得準備動工興建。
中華路舊址將興建為十二層樓的「時報中心大廈」。
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二日,中國時報創刊三十週年,時報創辦人現任董事長余紀忠,曾在社慶紀念會述及他辦報的願望與理想:「報紙的真正價值,是存在於它有沒有靈魂和特有的精神。
我們過去,從平地中起來,主要原因不是由於我們有好的設備,而是由於我們沒有辱沒了新聞的價值。
讀者體會到這是一張求真求好的報紙,而賜予了我們支持與愛護。
因此,我在今天願以一瓣心香,期求我們全體的同仁,特別是編者、記者:我們既獻身新聞事業,我們既有心辦好一張報紙,我們便當念念不忘於報人的神聖天職。
我願在未來久長的年月中,我們報紙的同仁,下筆落墨,都能循著一條路線:愛國家,愛真理,辨別人間是非善惡,為支持正義而發揚報人的人格與報紙的尊嚴。」
(歐陽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