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吳佩孚】 吳佩孚(西元一八七四~一九三九年),字子玉,山東登州人。
十四歲喪父而從軍,二十三歲中生員,因犯禁逃往北京,以相命為生。
一八九八年入聶士成部,被薦入開平軍校。
一九○二年入保定軍校,專攻砲兵及測量。
一九○三年畢業,授中尉階,被派至煙臺日軍情報部。
日俄戰爭期間,為日軍效力。
戰後入北洋軍第三節。
一九○六年曹錕接掌該師,武昌起義發生,駐軍南園,監視南京臨時政府,民國元年袁世凱不願至南京就職,安排第三師「兵變」,以此得功掌第三師第三砲兵旅。
二次革命期間,佩孚之砲兵旅負守平漢鐵路之責,護國軍起,入四川擊敗蔡鍔部。
袁去世後,回直隸。
護法運動起,佩孚率軍南下,收復湖南,及段祺瑞任張敬堯為湖南督軍,佩孚憤而駐軍不前,發電反對段之「武力統一」政策,並指責西原借款。
五四運動時,發電同情學生之反日運動。
一九二○年,以退兵交換軍政府之大量軍需。
五月二十五日,移軍至漢口,沿平漢線北上保定,七月十四日,大敗皖系定國軍於平漢線上,直奉兩系共治北方。
次年,佩孚爭得兩湖地盤,一九二二年一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四月,驅奉軍退出山海關,開始準備武力統一中國,任孫傳芳為福建督軍,沈鴻英為廣東督軍,並命所部楊森入侵四川。
但曹錕手下之津保派亦在此時活動賄選,肆行無忌,佩孚不能(亦不願)制之,種下直系失敗之因。
一九二四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戰起,馮玉祥聯合胡景翼、王承斌叛變於十月二十三日,囚禁曹錕,並逼其下令停戰並免佩孚職位。
佩孚南下求助舊部孫傳芳及蕭耀南,末獲接納,次年三月初,至湖南投靠趙恆惕,宣布解甲歸隱。
一九二五年夏秋之間,奉浙戰起,蕭耀南邀其前往助陣,邀請孫傳芳相助不成之餘,佩孚與舊仇作霖結盟,大敗馮玉祥,漸得直、豫兩省,控制平漢線。
一九二六年三月,恆惕受脅於唐生智,佩孚與唐之宿敵葉開鑫合作繫唐,唐乃投靠國民革命軍,為北伐之導火線。
汀泗橋戰役後,佩孚感三面受敵(北為作霖、西為玉祥),西走四川,受舊部楊森保護,四年後宣布解甲研佛。
一九三二年遷居北平,日人邀其任「自治區」之首長,拒之。
西安事變後,發覺赤禍可怕,乃於一九三八年,日人再度邀請時,據云,提出條件,「裝備供給反共軍五十萬,由佩孚自由指揮,日本逐步自華全部撤軍」,日本自此乃另尋汪兆銘。
次年底,佩孚患牙病,日本邀醫治之,不久去世。
(王綱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