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李濟】 李濟(西元一八九六~一九七九年),字濟之,湖北省鍾祥縣人。
遜清光緒二十二年六月二日誕於原籍;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一日卒於臺北。
先生十四歲就讀於清華學堂,民國七年夏卒業,即負笈遊美。
初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心理學;
一年後轉攻社會學,獲碩士學位。
十年秋,入哈佛大學治人類學,以中國人種之形成專文,獲博士學位;
時年二十有六。
十二年返國,執教於天津南開大學。
十四年秋,清華學校成立研究院,膺聘為講師,與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諸碩學分主講席。
民國十三年,先生得丁文江先生及地質調查所之資助,赴河南新鄭搜集新發現古墓遺物,此為先生從事田野考古之始。
次年,與美人畢夏普合作考古。
自民國十四年至十五年曾兩赴山西夏縣西陰村調查發掘,獲彩陶碎片及蠶繭,判為殷商以前遺物;
乃知陶業與夫農桑要術,已啟自遠古中土。
民國十七年十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立於廣州,聘先生為考古組主任。
次年三月,先生與董彥堂先生躬履河南安陽之小屯,自春徂秋,掘得大宗龜甲獸骨、陶物銅器。
安陽發掘前後計十五次,所獲極豐,深獲國際學術界之佳評。
報告發表之後,各國考古界著名學人如法人伯希和、英人葉滋、瑞典之高本漢、日本之梅原末治,或著論推崇,或發皇研究。
日本京都大學文科學研究所刊行之東方學報更有殷墟專號之發行,以紀其盛。
其餘研究中國古器物學之人士,引據安陽出土諸物以為論證者,不勝枚舉。
先生嘗自據殷墟遺物以論東方古代文化,謂有骨卜、蠶業、裝飾藝術三要素,厥為起源而發展於華北,分別代表周初以前之早期中國人之宗教、經濟、藝術生活。
民國二十五年春,英國倫敦舉行中國藝術品展覽會,我國以殷墟所得銅器及其他古藝術品運供展覽。
先生亦於是年冬應英國大學聯合會及瑞典王儲之邀,先後往倫敦及斯德哥爾摩講學。
二十六年返國,旋值抗戰軍興,隨中央研究院西遷至四川李莊,以迄勝利。
留川六年期間,一面整理安陽發掘遺物,一面仍指導專人分赴西北西南各省調查古代遺址。
三十五年春,中央研究院遷回南京,先生旋以專家身分奉派參加中國駐日代表團,赴日本各地調查,並接收戰時日本軍民自我國劫掠之古物。
重器得歸故土,頗以為快。
民國三十七年,中央研究院選舉第一屆院士,先生膺選。
是年冬,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博物院暨故宮博物院東遷來臺,先生主持督運,終使史語所及兩院文物得以安然運臺,毫髮無損。
三十八年春任教臺灣大學,是年秋,手創國內唯一之考古人類學系,作育甚宏,主持系務十年,年有考古實習,所發掘調查之往古遺址,遍布全省各地,其計畫皆出自先生手定。
民國四十二年秋,先生率團赴菲律賓參加第八屆太平洋科學會議與第四屆遠東史前會議。
四十三年秋,接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資助,赴墨西哥大學講學。
四十四年,復應邀在華盛頓大學講學。
是年夏回國,八月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四十八年,哈佛燕京學社資助成立東亞學術計畫委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
同年十月,中央研究院朱院長辭職,奉命代理院長。
是年秋獲美國福特基金之資助,以訪問學人身分在哈佛大學研究一年。
五十七年間曾應澳洲大學之聘,赴南半球研究。
溯自違難來臺,三十年間,短期出國而外,皆留居國內任所,蓋嘗屢卻國外之專聘也。
生平重要著述,有西陰村史前的遺存、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中國文明的開始等專書;
有關考古之論文凡數十篇。
(唐美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