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us),原為西元二十世紀初歐洲的藝術派別,後來轉變為德國文學的主流。
表現主義在藝術上反對只重感官印象的印象派藝術,而致力於內在感受的外現。
自梵谷(VanGogh)、高更(Gauguin)開創此派先河之後,流行全歐,尤其盛行於德國,當時適逢歐洲文化危機震撼整個藝術與思想界,藝術家有感於動盪不安的世局,不滿於所處傳統社會的生活現狀,內心激憤惶恐,故不再耽於藝術美的享受,要求本諸赤子之心,將活生生的生活體驗原本地表現出來。
因此表現主義畫家不忌諱使用鮮明突出的顏色,為強調用形相表達強烈的內在性,故不惜突破形式。
中古時代非現實的藝術,及自然淳厚的民間藝術對此派作風亦有啟發作用,表現主義畫家及詩人的陣營在慕尼黑及德國北部的德雷斯登。
表現主義文學盛行於一九一○至一九二五年間,為德國文學史上獨有的現象,其文體濃縮簡短,措詞扼要而強烈,甚至往往不顧語法聯貫性,只求意相具體生動;
用呼喚乃至叫喊之言話表達澎湃之激情或內心的狂喜,在戲劇方面則打破傳統之格式,由不諧調的各幕組合而成,情節結構鬆散,戲劇人物則以群體人的類型(如:父、子、妻、母、乞丐)代替個別腳色。
就文學內容而言,表現主義作家皆有悲天憫人、民胞物與之心懷,唾棄戰爭,同情被帝國主義所欺壓的弱小民族,痛恨資本家和機器文明,反抗父執輩(即所說的父子衝突﹝Vater-Sohn-Konflikt﹞),及其代表的虛偽道德和社會秩序,要求由自我推廣到全人類,用思想及同胞愛來改造社會,以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理想。
表現主義文學以抒情詩及戲劇見長,重要作家如:卞(Benn)、卡夫卡(Kafka)、凱塞(Kaiser)、特拉克(Trakl)、杜柏林(Doeblin)等。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