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皮黃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4 06:32: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皮黃戲

 

皮黃戲就是以「西皮」和「二黃」兩種不同的腔調為主的戲曲。

 

二黃腔源於南方江西、安徽,流傳到湖北後,又結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綜合成為獨立的戲曲,因之被稱為「皮黃戲」,習慣稱為「二黃戲」。

 

皮黃戲實際上是長江流域的地方戲,這種腔調在湖北形成了漢劇,在安徽就有徽調,此外湘劇、桂劇、粵劇、四川的胡琴戲等,都是屬於這一系統。

 

二黃腔約在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被介紹到北京,當時在北京盛行已久的戲曲,「弋陽腔」和「崑腔」已不太受觀眾歡迎,各種地方戲曲,如四川及陝西的「秦腔」,乘著這一空隙,湧入北京,皮黃腔也在這一檔口,跨進了北京,紮住了根,建立了京劇的雛形。

 

由於二黃腔來自民間,又屬新興劇種,形式尚未達到十分完整,到北京後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精華,提高了藝術形式,腔調上還容納了崑腔、吹腔、梆子腔,及地方小曲,如南鑼、柳枝等,逐漸成為大型的劇種,直到同治、光緒時期(一八六二~一九○八),更得力於宮廷的倡導,達到了輝煌成熟的階段,高踞全國各劇種之上,獨霸中國劇場。

 

由於興起於北京,為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形成了特殊風格,故又稱為「京戲」。

 

民國以來,京戲的觀眾更形擴張,成為全國性的最高娛樂劇種。

 

它本身的表演方式,也由於各角的努力,一方面提煉,一方面創新,無論音樂、舞蹈以及美術方面,全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與成就。

 

到北伐成功,改北京為北平,京戲便改稱「平劇」。

 

因為平劇的藝術形式較其他地方劇種為高,一般認為可代表近百年來的中國戲劇,故又稱為「國劇」。

 

中國傳統戲曲,自元代雜劇、明代傳奇,到皮黃戲一直是一脈相承,即憑藉歌舞作為表演手段,再結合文學、美術等因素,成為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

 

皮黃戲的唸白分為京白與韻白兩種,京白以北平口語為基礎,在音節上加以美化;

 

韻白以湖北語調為基礎,四聲高低對比較京白鮮明。

 

其唱詞是由七字或十字的整齊句式所組成,每兩句為一單元,成為一組,分為上下句,連綴兩句,多到二十多句成為一段唱段。

 

其伴奏樂隊,稱為「場面」;

 

有以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管弦樂部分的「文場」;

 

及以板、單皮鼓、大鑼、小鑼、鐃鈸等敲擊樂部分的「武場」。

 

此外,程式化的表演體系、象徵式的舞臺裝置、類型化的腳色劃分,以及人物的造形等,均源自於傳統,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舞臺藝術形式。

 

(牛川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4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1:55 , Processed in 0.4218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