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古第三紀】 新生代分為古第三紀和新第三紀兩部分,古第三紀為其前半段,其地質時代起自六千五百萬年前,跨越約三千九百萬年。
古第三紀包含「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等三個地質時期,以及形成於各該時期的地層。
這是廣泛歐洲學界認定的分類法;
在北美洲,新生代通常分為第三紀與第四紀,後者包含「更新世」與「完新世」,乃人類出現於地球舞臺的時期。
第三紀是主要地殼運動的時代,今日世界的主要山脈,如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山,以及喜馬拉雅山等皆形成於此時期。
同時,全球性的火山活動也伴隨此種激烈之構造運動而發生,例如太平洋型花崗岩的侵入,以及大規模玄武岩質的噴發活動皆發生於此期。
印度德幹高原的玄武岩臺地面積廣達十萬平方公里,尤為壯觀。
世界各地皆有古第三紀地層之分布,在臺灣古第三紀的地層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西側之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係由泥質岩變成的亞變質岩所構成,包括硬頁岩和板岩,有時也夾有砂岩。
古第三紀繼承了一部分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群,但也具有其本身的特色。
例如有孔蟲、珊瑚蟲、軟體動物,以及陸棲蝸牛等都與白堊紀有所不同。
然而,在生物界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世代最具特色的爬蟲類如恐龍等的消失,雖則魚、魚、蛇、蜥蜴等仍繼續繁盛。
但哺乳動物的演化是最重要的生物學上的現象,例如齧齒類、食肉類、有蹄類,以及靈長類等,都是古第三紀重要的動物群。
(張石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68 |